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的中职思政教育研究
贾冬青
开封市卫生学校,河南开封 475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专注、精益求精、责任和创新,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在当前教育实践中,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不足、学习动力弱、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匠精神内涵与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班级管理和德育结合实践的研究。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则更多关注职业心理学、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来看,无论国内外研究,都强调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但针对中职教育层面的系统研究仍相对较少,尤其是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证研究仍不够充分。
二、中职学生特点与现状分析
学生群体特点, 中职生主要为 15–18 岁青少年,学业基础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或动力不足,职业认同与责任感相对薄弱,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遍。当前中职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存在“知识与实践脱节、思政与专业脱节、个性发展与班级文化脱节”等问题,需要通过工匠精神培育实现教育目标的系统化。
三、理论基础
(一)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涵盖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责任、敬业五个维度。思政教育理论,立德树人,强调价值观塑造与行为习惯养成;体验式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价值与责任; 心理发展理论:关注学生心理成长、情感认知与自我效能感。
(二)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理论依据。工匠精神强调职业道德、责任感与精益求精,与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将其融入课程、班级管理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
四、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课程融入。将工匠精神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如护理课程强调责任与细节管理,通过案例分析、项目任务、技能竞赛等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实践化。
(二)班级管理策略。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包括操作规范、考勤纪律、项目完成质量;实施积分制、量化评价与小组互助制度,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养成专注与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心理与职业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辅导,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与职业使命感,树立精益求精与责任担当的价值观。
(四)家校与社会联动。家长、企业及社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多维度教育合力;安排学生企业实习、岗位体验与公益劳动,使工匠精神在真实职业情境中落地。
五、典型案例分析
(一)护理班“责任与敬业”职业道德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认知不足,存在操作粗心、对岗位任务责任感薄弱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学校结合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理念,设计了系统化的职业道德培养方案。
(二)具体实施方案:(1)课程融合。在护理基础课程中增加“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专题讲座,引入经典护理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事件原因,讨论责任担当与改进措施,增强价值认同。(2)岗位体验与任务轮岗。组织“岗位职责体验周”,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岗位轮岗,包括护理操作、病历记录、医患沟通、物资管理等。(3)心理辅导与职业认同引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应对工作压力和职业挫折。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1)问卷调查。对参与活动的 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职业责任感、敬业意识、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四个维度。(2)对比分析 . 与未参与专项职业道德培养的另一护理班进行对比,该班操作错误率仍维持在 20% 左右,职业责任感评分平均 3.2,显示专项培养方案的有效性明显优于常规教学.(3)成效与经验总结。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显著提升,责任意识和岗位执行力增强。工匠精神理念的融入,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自觉追求精益求精,同时树立职业责任感。
六、实施路径与管理策略
为了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中职思政教育,本研究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系统化实施路径和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一)制定系统化教育计划,明确学期及年度目标,将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技能提升目标具体化,分阶段分指标实施。每学期设定专项培养任务。课程与活动整合,实现课程协同。
(二)开展持续性评估。多维度评价体系,评价维度包括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及心理健康水平。结合量化指标(如操作错误率、任务完成率)与质性指标(如师生评价、同伴互评)。 定期反馈与优化,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总结经验、调整任务目标、优化管理措施。长期跟踪机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三)家校企协同机制。家长参与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责任感。企业参与,企业导师参与技能培训、项目评审和职业道德指导,实现产教融合。社会资源利用,借助社区、公益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真实实践平台,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工匠精神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课程与班级管理策略协同推进工匠精神教育效果显著。课程渗透与实践活动结合,班级管理与激励机制并行,能够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家校企社协同机制是工匠精神教育长效化的保障,协同机制不仅增强教育效果,还可提高学生心理认同和职业使命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与职业认同教育相辅相成。
(二)未来展望。深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实现教育管理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拓展实践平台与产教融合,建立更多企业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将工匠精神教育延伸至真实工作场景。开展长期校企联合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责任、精益求精和创新意识。完善多维度评价体系,建立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及心理健康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开展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思政教育研究,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建立长效机制,使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和职业教育的常态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中职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1(5): 45-48.
[2] 李红梅.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创新路径探讨[J]. 当代职业教育 , 2020(12): 33-36.
[3] 赵建国. 德育视角下的中职生班级管理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19(22): 56-59.
[4] 刘芳.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 2019(10): 72-75.
[5]陈立群. 班级文化建设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 , 2020(7): 64-67.
[6] 张慧敏. 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J]. 职业教育通讯 , 2018(14): 39-42.
[7] 周丽. 积分制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 2021(9): 28-31.
[8] 李晓红. 工匠精神视角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 2020(15): 12-17.
[9] 王建军. 中职学生职业认同与思政教育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 , 2019(11):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