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云模型的学风评估与思政教育干预研究

作者

杨丽 黄涛

1.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空间信息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学风评估与思政教育干预研究。通过实践应用,基于云模型的学风评估体系能够深度分析学风问题,为思政教育干预提供精准依据,显著提升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风评估;思政教育;云模型;教育干预

0 前言

良好的学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学风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和动态性等问题,难以准确反映学风的真实状况并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云模型其独特的数字特征和云图可视化功能,为学风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云模型的学风评估不仅能够更科学、客观地量化学风水平,并结合思政教育干预,构建一个科学、动态、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1]。

1 存在问题

1.1思政教育课程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

1.2思政教育缺乏实效评价

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是衡量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在这一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评价方法单一,多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评价的支持,导致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

1.3传统学风评价成果难以运用

传统学风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的评价,评价结果多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呈现,缺乏对学风形成过程的深入分析。这种评价方式难以揭示学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无法为思政教育干预提供有效的依据[2]。

2 解决思路

2.1丰富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

推进课程融合,将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挖掘各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增加教育性班会课,教育性班会课内容更为灵活,由专业教师(班主任)以班为单位确定授课内容,成为量身定制专属思政课。

2.2提升学风评价成果的运用效能

引入云模型技术,利用云模型的不确定性处理能力和动态性特征,对学风评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学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结合思政教育干预,将学风评价结果与思政教育干预措施相结合,根据评价反馈调整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闭环教育。

3 应用实例

本文作者以工作的高职院校2021级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某班为研究对象,笔者负责该班级的思政课授课任务。

在该班级第一学期期末时,向在此班级授课的教师发放班级学风评价问卷,发放问卷6份,收回问卷6份,根据前期研究确定的班级学风评价指标(表1)进行评价获得评价结果(见表2)。

将各指标具体数值代入逆向云模型发生器中,计算出案例班级的云模型特征[3]。数据见表2。

利用Pytnon程序将标准云和各分项云的云图绘制在一个坐标系对班级学风进行评价,其中I21、I22分项云如图1、图2所示,(蓝色云为该班级学风综合云图形)。可以看出该班级在学习态度两项指标的云图位于“差”和“一般”之间,虽然根据隶属度最终评价归于“一般”,但学习态度是班级学风的短板,使得班级综合云隶属于“一般”。

针对班级学风的特点,笔者在思政课中加大对学习氛围影响的教育和榜样引领。例如,在某次思政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如何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这一主题展开。学生们在讨论中互相支持、鼓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都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借用教育性班会课分多次邀请了3名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与该班级同学交流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和价值观。这些榜样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品德修养、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表现。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风,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经过一年的教育,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对该班级再次进行学风评价,同样发放问卷6份回收问卷6份,计算出案例班级第二次的云模型特征(见表3)

第二次学风评价的云图如下,可以看到班级学风有明显改善。

4 结论

学风评价引入云模型技术,利用其处理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优势,对学风评价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学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将学风评价结果与思政教育干预措施相结合,构建了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学风评估成果的有效运用。

通过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未来,本研究将继续深化云模型在学风评估与思政教育干预中的应用,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和干预机制,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崔明.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47-150.

[2]杨琳,任菁,周铁军. 班级学风实时评价指标体系及学风指数研究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33-37.

[3]张迅,马丰文.基于云模型的士气等级评估研究[J]. 指挥与控制学报,2017,(3):84-88.

作者简介:杨丽(198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黄涛(1982-),男,汉族,讲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空间信息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基于云模型的高职学校学风等级评估体系研究“(编号:2018JS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