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过程管控的石化行业质量管理实践与优化路径

作者

徐璇

天津北海油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2

1 引言

石化行业产品类型多、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或安全事故。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过程管控理念逐渐在石化企业推广,强调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风险控制和优化管理。本文以石化行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全过程管控优化路径,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2 石化行业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石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依托质量检验部门、设备维护部门以及生产管理部门进行运行,管理模式以“末端控制”为主,部分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或 HSE 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局限。首先,质量管理制度与生产实践衔接不够紧密,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和定期评审,导致制度的执行效果难以量化和追踪。其次,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足,生产数据、设备状态、检验结果以及销售反馈通常存在割裂现象,造成管理决策滞后和资源浪费。再次,管理手段偏重经验和事后纠偏,缺少科学的数据分析支撑,无法实现生产全过程的闭环管控。在生产环节中,部分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质量意识不足,对制度执行和质量风险识别的主动性不高,影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效能。现行质量管理模式在标准化、信息化、全过程控制及风险预防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石化企业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

3 全过程管控理念在石化企业的应用

3.1 制度建设

全过程管控理念强调“标准先行”,要求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设备维护、检验检测、产品出厂及销售等各环节建立全面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明确责任部门、岗位职责及操作规范,形成可追溯、可量化、可考核的管理闭环。制度建设不仅涵盖操作规程,还应包括质量目标设定、关键控制点识别、风险评估方法、应急预案及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每一环节均有明确标准和执行依据。同时,企业需建立定期修订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生产工艺调整、设备更新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标准内容,实现制度与企业生产发展同步,保障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 技术手段

实现全过程管控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在线监控系统、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及质量追溯平台等。通过实时采集原料批次信息、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状态及产品质量指标,企业可以快速发现异常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提升生产过程的响应速度和决策科学性。信息化手段可实现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全程追溯,同时与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对生产异常、设备隐患和质量风险进行预警和记录,便于后续改进和审计。

3.3 风险控制

全过程管控的核心环节,企业需建立涵盖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和反馈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对潜在质量隐患进行全方位、分级管理。通过对原料供应、生产工艺、设备运行、人员操作及外部环境等潜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分级预警指标和应急处理措施,实现风险早发现、早评估、早处置。企业还需定期开展风险评审、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将风险管理结果纳入日常决策,实现动态监控和持续优化。

4 全过程管控优化路径

4.1 标准化管理优化

首先需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环节进行梳理,包括原料采购与检验、反应工艺条件控制、关键设备维护及检修、生产过程监控以及产品出厂检验和包装运输等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检验标准和关键控制指标,并明确操作责任部门及岗位人员,确保标准可落地执行。企业应建立操作检查表、流程图和考核机制,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绩效评价,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发现偏差及时整改,形成制度闭环。同时,标准化管理还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根据原料批次差异、工艺改进、设备升级及市场质量反馈不断修订操作规程和指标标准,保障管理的适应性与可执行性。将质量管理从零散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审计的系统流程,形成生产全过程的规范化控制体系,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波动,提高生产一致性和产品合格率。

4.2 信息化建设优化

企业需构建集生产数据采集、设备状态监测、质量检测和销售反馈于一体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数据实时汇总、分析与预警。通过在线监控系统收集关键工艺参数,结合设备状态数据,实时发现异常并生成报警信息,同时将产品检测结果与销售反馈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链条。信息化建设还应结合智能分析与大数据挖掘技术,对生产异常原因进行快速定位,支持管理层科学决策,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持续改进。企业可进一步将信息化与绩效考核体系对接,对各生产单元和操作人员的质量指标进行量化考评,提高管理透明度和执行力度,实现从原料进厂、工艺操作到产品出厂全程动态管控。

4.3 风险防控优化

需构建覆盖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及反馈的闭环体系,对原料供应、生产工艺、关键设备、操作人员和外部合作方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分级管理策略和关键控制指标。企业应对关键环节实施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系统自动发现潜在异常,触发预先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同时将处理结果记录归档,形成可追溯的风险管理记录。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将风险防控纳入日常管理和决策体系,实现对生产安全、设备可靠性及产品质量的动态保障。同时,将风险事件的数据反馈纳入质量改进循环,用于优化操作规程、调整工艺参数和培训员工,从而实现风险防控的持续优化,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并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案例分析与实践效果

以某大型石化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实施全过程管控后,建立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完整质量监控体系,并实现了生产工艺参数、关键设备状态及产品质量指标的全程在线监控。企业通过优化操作标准、建立内部审核与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了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建设生产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实现了生产、设备、检验及销售数据的实时汇总、分析和预警,提高了异常发现与处理的效率;通过开展岗位培训、质量意识教育及技能考核,将全员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自检、互检和监督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分级风险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流程,实现了对潜在质量隐患的动态监控和及时处置。实施全过程管控后,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约 20% ,产品出厂合格率提升至98.7% ,质量事故发生率下降约 40% ,生产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该企业通过将风险事件和质量反馈纳入持续改进循环,优化了工艺操作和管理制度,实现了制度、技术、人员和风险防控的闭环管理。该案例充分验证了全过程管控在石化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 结论

全过程管控为石化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降低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优化路径包括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风险防控三方面,通过闭环管理实现全过程控制。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持续改进和优化。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全过程管控将进一步提升石化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侯竞薇 , 乔蓓 , 张亚灵,等 . 油田开发企业固有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2,25(06):122-125.

[2] 李雪 .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J]. 化工设计通讯 ,2019,45(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