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间竞争与伦理边界构建

作者

曾紫沫

凯尔文法高中(Care Baptist Grammar School,Australia)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管接受或拒绝,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人工智能改变,任何关于科技会把我们带向何方的所谓“严肃预测”,其准确度和指引性与科幻小说无别——这是不争的事实!

1765 年瓦特发明蒸汽机,机械能的生成和利用极大的提升了人类的劳动和生产能力。此后工业革命席卷全球,跟上工业革命脚步的国家都成为近 200 年来世界的主宰者,而在工业革命浪潮中犹豫、彷徨、掉队的国家,其近代史都充满屈辱和血泪。

2025 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新推出的 GPT-5 实现参数规模突破 100 万亿级,并具备量子计算所支持的自我学习进化、分层认知结构等,可同步处理医学影像诊断、长文本生成、基因图谱等多模态数据,在复杂病例诊断中准确率达 98.7% ,标志着 AI从“智能工具”进化为“认知伙伴”。硅基算力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提升了人类的脑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人类智力的延展,这是继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生产力革命,亦或是最后一次颠覆性的生产力革命。

人作为碳基生物,脑力开发已经接近极限。人工智能之父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 年 6 月 23 日- 1954 年 6 月 7 日),在 80 年前开创性的主导设计了“自动计算引擎”(ACE),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基础。图灵所开创的人工智能属硅基算力现在开始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语言大模型、图形识别、证券量化交易和军事等方面,展示出巨大能力,令世人震惊。

说到人工智能时,你会想到什么?是机器人接管世界的场景?还是人机和谐共处的社会图景?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现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无人舰船到无人机、从自动化农畜牧业到黑灯工厂、从医疗诊断到育儿服务,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但人工智能有悖伦理的事件也层出不穷,人们担忧、恐惧情绪日益加剧。

毋庸置疑,缺乏规则约束的人工智能将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或许未来的某天,人类要与人工智能争夺对地球的主导权,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我看来,要真正掌握并驾驭人工智能,开发者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并实施对人工智能伦理边界的界定、监督和管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纳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科技进步的历史浪潮到来之际,排斥、回避和焦虑是毫无意义,我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赋能、持续提升创造力,实现对人工智能的驾驭,使之更好的服务全人类。

人工智能没有善恶之分,它们只是放大人类的优缺点。不久前,微软推出了一款名为 Tay 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它能通过“轻松有趣的对话”与网络用户互动,但不到 24 小时就暴露出性别歧视和种族偏见。它不断重复用户的煽动性言论,甚至包含粗俗用语。纵观历史,人类始终在与各种外敌斗争,然而,人类最强大且最顽固的“敌人”始终是自己。我们具备思考决策的能力,也容易陷入偏见、非理性的负面情绪。尽管人工智能已成为一股强大的科技源动力,但它依然受人类编程控制,我们应在人工智能算法和自我生成等领域,对其伦理边界进行约束和规范。

一、人工智能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世界大同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我们所处的地球正面临着环境恶化、水资源枯竭、生态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等挑战,各国的人工智能开发者应该广泛的合作,以期人工智能服务全人类,更好的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长期课题。

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武器和筹码,东方文明历时5000 余年,崇尚内生性发展,强调修养身息、源远流长,讲究求同存异,曾经是农耕文明的代表;西方文明崛其于 500 年前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其发展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崇尚强者为王和达尔文主义。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冲突绵延不断,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成为东西方对抗的载体和工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利益远大于各国、各群族狭隘的利益取向。

二、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世界各民族、各种族友谊的纽带

人工智能应该成为世界各民族、各种族间交流的工具,增进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友谊,而不能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更精准的对某一族群进行孤立甚至是猎杀,加剧种族矛盾。

今日,加沙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缺水、医疗资源匮乏、无差别攻击平民和幼儿等人道主义危机,人工智能在扩大军事打击效率、增加平民伤亡制造恐慌、更高效损毁基础设施、扭曲救助机制以驱离巴勒斯坦民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更加剧了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的烈度。这是所有坚守良知和正义的人们无法接受的。这一刻人工智能更准确的说是操控人工智能的人、政府,已经逾越了人类伦理的红线,他们的行为说明构建人工智能伦理边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人工智能应消弭世界的数字鸿沟

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地球上各洲、各区域发展不均衡,近四十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间形成了数字鸿沟,人工智能的出现应该更广泛地应用于消弭既有数字鸿沟,而不能加剧这种发展的不均衡。

进一步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覆盖;将人工智能的通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学校抓起,提升全民数字知识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财税政策倾斜;降低低收入人群获取智能设备的门槛,让信息技术服务更多的人。

四、人工智能应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

人工智能的出现,令高频证券交易成为可能,目前秒级、万次量化交易在国际商品期货、证券交易中已经被广泛应用,普通投资者显然无法战胜机构搭建的人工智能高频交易,全球主要经济体应该尽快制定统一的量化交易准则,以对人工智能在高频交易中的应用进行规范和约束。

五、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应服务于全人类的安全

无人飞机、无人战车和无人舰艇已经在实战中广泛应用,无差别杀伤也带来了诸多人道主义危机。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规则和武器化倾向,应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约束和管制。

六、人工智能在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领域应造福更多的人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天气变化,精准调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等绿色能源的均衡调配,也可以服务于农业的增产增收,管理土壤营养、预测气候灾害、管理农作物生长和精准施肥等。人工智能在工农业和清洁能源上的利用,有助于全球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七、人工智能应更好的服务于科技进步和学术诚信

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学术上的应用,有助于规范知识产权及其成果的产业化,约束学术剽窃等不诚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有助于科技创新和进步。

八、人工智能在生物工程领域应严格遵循人类健康和繁衍伦理

人工智能将极大的提升新药开发、基因工程研发的速度,但在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生殖性克隆等生殖领域应清晰的划出红线,严格禁止。加速构建人工智能在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普惠和应用,并严格限制非治疗性应用的外溢。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制定规则和伦理边界,人工智能将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并帮助每个人发现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人类的碳基创造力和硅基算力相结合,将更好地推动世界发展。150年前汽车出现时,就像今日之人工智能一样犹如“怪兽”,人们曾经感到惶恐、焦虑,但正是交通法规的建立和实施,让汽车与人和谐共处,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碳基生物和硅基算力最大的区别是情感和爱的存在,“爱”是人类社会的繁衍、绵延的基础,正是“爱”定义了人性,也正是“爱”将人与人工智能区分开来。友谊、和平、共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唯有全人类共同携手,构建人工智能的伦理框架和边界,才能让硅基算力更好的服务全人类,我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

曾紫沫 出生年月: 2007 年9 月 性别: 女 籍贯: 武汉,学历:高中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