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吴莎冰
浦江县大许中心幼儿园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322200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幼儿园环境中,幼教教师的情感互动行为直接影响幼儿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当前部分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关怀的倾向,幼教教师情感支持的专业性与持续性不足,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情绪适应困难、社交焦虑等问题,制约其心理健康成长。深入研究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明确支持的核心维度与实施路径,不仅能填补学前教育领域情感支持研究的实践空白,更能为幼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为幼儿营造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
一、当前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在幼儿心理健康培养中的现存问题
在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实践中,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存在多方面短板,直接影响情感支持的有效性与持续性,难以充分满足幼儿心理发展需求。情感支持意识存在偏差,部分幼教教师将工作重心过度聚焦于知识传授与行为规范管理,忽视情感关怀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奠基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更关注幼儿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对幼儿的情绪变化、心理需求缺乏主动感知与关注,未能将情感支持融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导致情感支持呈现“碎片化”特征,无法形成持续的心理滋养环境。
情感支持专业能力不足是突出问题,多数幼教教师缺乏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与情感支持相关理论培训,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情绪表达特点的认知较为浅显。面对幼儿出现的焦虑、抵触、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时,难以准确判断问题根源,仅采用简单的安抚或批评方式应对,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情绪疏导与心理干预,导致情感支持流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困扰。情感支持实践方式单一固化,部分幼教教师的情感支持行为局限于语言鼓励、物质奖励等基础形式,缺乏多元化、个性化的支持策略。在与幼儿互动中,未能根据幼儿的性格特质、家庭背景及心理需求差异提供适配的情感支持,如对内向敏感的幼儿未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倾听,对缺乏安全感的幼儿未建立稳定的依恋联结,导致情感支持与幼儿实际心理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
心”,而非笼统的表扬,让幼儿明确自身优势与价值;面对幼儿的错误时,教师以“错误是学习的机会”为理念,引导幼儿分析问题而非否定个人,避免幼儿形成自我否定的认知偏差。这种情感支持使幼儿逐渐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认知,为健全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社交适应引导机制助力幼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教师通过创设互动场景、示范社交技巧,引导幼儿学会合作与共情。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社交表现,当出现冲突时,引导双方表达需求、理解彼此感受,如“你想玩他的玩具,可以问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同时鼓励幼儿分享、互助,培养社交同理心。这种情感支持下的社交引导,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社交规则,减少社交焦虑,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升幼教教师情感支持能力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策略
提升幼教教师情感支持能力需从专业素养培育、实践模式优化、保障机制完善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系统性提升路径,确保情感支持能力切实转化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动能。专业培训体系的精准构建是基础,需围绕儿童心理学、情感支持技巧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新入职教师,开设“幼儿情绪识别与回应”基础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幼儿常见情绪信号的解读方法,如从肢体语言、表情变化判断幼儿焦虑或愉悦状态;针对资深教师,开展“幼儿心理问题干预进阶培训”,引入游戏治疗、艺术表达等专业干预手段,提升教师应对幼儿社交冲突、分离焦虑等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定期组织跨园教研活动,分享情感支持典型案例,促进教师间经验互通。
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模式优化是关键,需推动情感支持与一日活动深度融合。教师可建立“幼儿心理观察档案”,记录幼儿情绪变化、社交表现等关键信息,依据档案制定个性化情感支持方案,如对内向幼儿多采用一对一倾听互动,对活泼幼儿侧重引导其学会情绪表达边界;在集体活动设计中融入情感教育主题,通过绘本阅读、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在体验中理解情绪与他人感受,同时教师以自身言行示范共情与尊重, 形成“言传身教”的情感支持氛围。
二、幼教教师情感支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作用机制 结语
幼教教师的情感支持通过多维度作用机制,深度融入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从安全感建立到人格塑造形成系统性促进效应,为幼儿心理健康筑牢基础。安全依恋构建是情感支持的核心机制之一,幼教教师通过持续稳定的积极互动,成为幼儿在园期间的“安全基地”。当幼儿面临陌生环境、分离焦虑或挫折情境时,教师及时的拥抱、温和的语言回应与耐心陪伴,能帮助幼儿建立对成人的信任,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这种依恋关系使幼儿获得心理安全感,敢于探索周围环境、尝试新事物,减少因不安引发的负面情绪,为后续心理发展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撑。
情绪调节能力培养是情感支持的关键作用路径,教师通过情绪觉察与引导,帮助幼儿认识、表达并管理自身情绪。当幼儿出现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时,教师不否定或压制情绪,而是以共情姿态接纳幼儿感受,用“你现在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拿走而难过?”等语言帮助幼儿命名情绪,同时示范正确的情绪表达方法,如通过绘画、倾诉释放情绪,而非哭闹或攻击性行为。长期引导下,幼儿逐渐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学会理性应对情绪波动,减少情绪失控对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自我认知塑造机制通过积极反馈与接纳,帮助幼儿建立正向自我概念。教师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具体肯定,如“你刚才耐心帮助同伴搭积木,特别有爱
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精准把握了学前教育中情感关怀的核心价值,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明确作用机制并提出实践策略,为学前教育领域情感支持体系构建提供了清晰路径。研究不仅证实了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在幼儿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社交适应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更从专业发展角度为幼教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优化方案。未来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深化,幼教教师情感支持将进一步融入日常教育实践,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筑牢基础,助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根基。
参考文献
[1] 曹向华 . 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5):258-259.
[2] 葸红燕 . 全方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策略与实践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中青年教师发展经验交流会一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会论文集 .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幼儿园 ;,2025:455-456.DOI:10.26914/c.cnkihy.2025.008250.
[3] 于小俊. 幼儿园色彩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色彩 ,2024,(11):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