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维能力导向的高本衔接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作者

李琰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当前高本衔接面临目标断层(高职重技能操作/本科重理论创新)、课程重复(均值 38% )、评价错位等结构性矛盾,亟待践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建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 要求。本研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构建“ 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三维导向教学模式,通过能力梯度重塑培养标准、模块化课程重组、分段式教学实施三大路径,为破解衔接瓶颈提供实证方案,助力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一、高本衔接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现实困境:三维断裂的衔接生态

1.能力培养链割裂。高职教育锚定基础技能操作层,职业本科聚焦理论创新应用层,二者缺乏梯度过渡机制。这种目标断层导致学生升学后陷入“ 能力悬空” ——既无法延续前期技能优势,又难以承接高阶创新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的断崖式落差。

2.课程体系冗余与真空并存。重复性教学内容大量挤占有限学时,典型如技术应用类课程在高职与本科阶段同质化讲述;而真正决定衔接效能的跨层能力跃迁模块却存在结构性缺失。这种资源错配违背现代职教贯通培养的效率原则。

3.评价机制供需脱钩重复性教学内容大量挤占有限学时,典型如技术应用类课程在高职与本科阶段同质化讲述;而真正决定衔接效能的跨层能力跃迁模块却存在结构性缺失。这种资源错配违背现代职教贯通培养的效率原则。

4.评价机制供需脱钩。院校主导的笔试评价侧重知识复现,与产业界需求的技术优化能力、创新问题解决能力严重偏离。考核导向错位使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升级需求间形成深壑,背离“ 能力本位” 的职教类型教育本质。

(二)成因分析:制度与技术双重桎梏

1.制度性根源

(1)国家标准缺位国家层面未建立能力分级认证框架,院校自主设定的培养目标呈现碎片化。对比德国通过《框架教学计划》明确各阶段能力阈值,我国职教体系缺乏贯穿“ 基础操作 $$ 专业应用 $$ 创新突破” 的能力图谱指引。

(2)协同机制失效学分互认制度空白导致课程衔接无据可依,高职阶段学习成果难以有效转化。院校间未建立课程共研机制,教师各自为政编制教学内容,滋生重复与断档并存的矛盾。

2.操作性障碍

(1)师资知识结构错位本科教师缺乏高职教学经验,对生源能力基础认知不足;高职教师极少参与本科课程设计。这种双向认知隔阂导致培养方案失洽,课程体系难以形成螺旋式进阶。

(2)动态监测工具缺失课程内容重叠依赖人工核查,难以及时识别冗余知识点。缺乏智能预警系统使教学改革滞后于需求变化,重复性问题长期固化未被破解。

二、 高本衔接改革的创新策略与实践

(一)课程目标衔接:能力图谱分级锚定

构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维递进的目标体系,明确高职阶段立足基础能力达标,过渡阶段强化专业能力转化,本科阶段聚焦创新能力生成。

(二)课程内容衔接:模块化重组与动态优化

设计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阶课程模块群,基础模块覆盖高职工具应用训练,专业模块承担衔接过渡功能,创新模块归属本科复杂问题攻关。

(三)课程结构衔接:弹性互认的学分体系

建立高职基础模块为主体、过渡专业模块为枢纽、本科创新模块为精进的阶梯式学分结构。实施跨院校学分互认机制,高职阶段优质学业成果可转化衔接学分,创新能力模块实行项目通关认证制度,赋予课程结构适配个体发展需求的弹性空间。

(四)课程实施衔接:分段融合式场景教学

推行基础能力阶段企业案例微项目实训,强化工具操作实践性;专业能力阶段由本科教师驻校开展模块化集训,促进技术建模能力跃迁;创新能力阶段依托企业真题攻关,在真实生产场景中锤炼系统优化能力。三阶段教学实现产教场景深度互嵌。

(五)课程评价衔接:三维能力实证认证

建立基础能力微认证、专业能力项目任务评估、创新能力企业采纳率验证的三维评价体系。引入省级职教联盟认证与企业第三方评估,实行评价结果倒逼课程优化的闭环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

三、评价与反馈

(一)三维能力分层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基础能力微认证、专业能力项目化评估、创新能力产业验证的三级评价机制。基础能力由区域性职教联盟实施标准化认证,专业能力采用双师协同评价模式,创新能力则依托企业第三方采纳效果验证。该体系推动评价重心从知识复现转向价值创造,全面落实产教融合评价的法定要求。

(二)衔接质效的质性反馈印证

改革实践显示三维能力导向模式显著优化衔接效能:基础能力认证通过率稳步提升,专业能力项目任务完成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技术方案采纳率有效增长。课程重复现象得到系统性遏制,学生岗位适应周期显著缩短,印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有效性。

(三)动态优化闭环机制形成

构建评价结果驱动的课程迭代机制:企业采纳率预警触发创新能力模块重组,课程内容重复率超标自动启动优化程序,基础能力认证薄弱环节触发教学强化。依托区域性职教联盟平台建立质量反馈闭环,实现培养方案的持续演进与精进。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三维能力导向高本衔接模式,通过能力分级框架破解目标断层、模块化课程消除内容冗余、分段教学实现产教融合,实证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衔接质效。其核心创新在于以能力图谱替代知识本位、企业验证替代传统评价,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范式。

作者简介:李琰,女,1981 年2 月生,汉族,人,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数学与应用数学 单位: 素质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2024 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本衔接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YBZYJG2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