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运用实践

作者

陈瑜 范学刚

东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 课程思政”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 大思政课” 建设以及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开辟了新思路,通过将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集聚育人力量,形成协同效应。“ 文以载道” 、“ 以文化人” ,大学语文承载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蕴藏着以小见大的人生哲思,体现出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思政教育相关政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 大思政” 教育格局的必备要素。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简言之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 主渠道” 作用的同时,与各门课程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增益,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语文学科知识相结合,而是要从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出发,找准二者之间的逻辑连接点,深入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体现文化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取向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或是以主题为引领系统性开展课程思政,或是以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分阶段地融入课程思政,形成富有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不仅如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 硬融入” ,而是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促进学生由情感共鸣到自觉接受价值引导,从内心有所感触到付诸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1]。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运用的优势

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同向同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运用上有其独特且显著的优势。

首先,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通性,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语文本着“ 以文化人” 的育人理念,所选编的课文无一不体现出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优势,以触动心弦、感人肺腑的汉语语言文字为学生描绘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篇章,引领学生以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葆有强大的信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运用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 以文化人” 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学生透过名章美篇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认知思维教育,并非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单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念、精神理念、道德思想。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繁杂、抽象笼统,无论是时代创新理论,还是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道德判断标准,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其思想性、理论性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大学语文内容丰富、主题广泛且贴近实际生活,那些深奥思辨的人生哲理,磅礴宏伟的爱国情怀并非灌输给学生,而是将语言文字、教材插图作为媒介,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精神力量。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运用,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在学生赏析、品味、感悟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可,在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路径;

最后,大学语文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课程,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语言美、形式美、思想美、情感美都可以带给学生以审美享受。正如我国著名近代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蔡元培所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大学语文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而行,以美之事物激扬学生对真善美之追求,以美之事物塑造学生“ 完美的人格” ,培养一种“ 大写的人” [2]。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运用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语文文化观,扫清课程思政认知障碍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诚然,语文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离不开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过于重视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落入“ 程式化” 困境,语文教学流程一成不变,学生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的节奏阅读文本、分析文本、写作训练,这样不仅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阻碍课程思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矛盾的两面,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语文虽然是一门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失理性精神,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语言的表达运用都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理性。所以要突破传统语文观的桎梏,积极梳理语文文化观,既需要在教学中体现出语言、文字、文学内在的规则与理性精神,又需要深挖语文课程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民族精神、道德情感,主动探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点,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引入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历史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帮助学生感知、领悟其中的人生哲思与精神追求。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用语文的表达“ 工具” 倾述、描写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文化现象的态度、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认知,由此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扫清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障碍[3]。

(二)确立层次性目标,稳步推进语文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以人为本” 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之一。“ 以人为本”要求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遵从学生多元化、层次性的学习需求。大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储备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其思想观念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价值观与文化观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材。所以,有必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差异性特点,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其他学科无法完全取代的育人价值,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其课程特色出发,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确立层次性目标:①规训人的自然属性:摄取大学语文课程中“ 修身养性” 的传统美德与精神理念,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认识自我,用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高层次的自我需求,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②匡正人的社会属性:统整大学语文课程中体现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课程内容,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促进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的理想;③弘扬人的精神品质:将时代创新理论与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相结合,引领学生树立“ 强国有我” 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激励学生奋勇前行[4]。

(三)落实“ 三全育人” ,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 三全育人” 强调“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 ,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课程思政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并非是在某个阶段、依靠某一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各门课程授课教师协同配合,从思维、情感、认知、心理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引领,培育出具有真才实学、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具有强烈政治认同与法治观念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运用过程中,要主动践行和落实“ 三全育人” 精神,在全员育人方面,主动与思政理论课教师沟通交流,共担育人责任、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就资源整合、路径协同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和跨学科教研,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协同育人成果,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与日俱新;在全程育人方面,于备课阶段统一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证协同育人目标“ 全程在场” 。授课阶段,找准契机渗透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运用在知识讲解、文本鉴赏分析、课堂训练、作业设计等各项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增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运用效果;在全方位育人方面,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要求,语文学科属性及其课程特色等从不同方位精选教学主题,如文化教育方面的经典诵读、诗词创作;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学课本剧编演等,立足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组织开展语文教学,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四)内容交叉性互促,拓展语文课程思政资源

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并灵活运用这些教育资源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首先,文学作品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理念的承载,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这些文学作品文质兼美,作者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对人生的感悟诉诸语言文字,用文学作品串联民族奋斗历程,见证民族与国家发展史。情感真挚饱满、思想深远浑厚的文学作品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自觉接受其所传达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道德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将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多维解析作为运用课程思政的最佳契机,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生品读文学作品中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由此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其次,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既是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呈现,又是激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媒介形式。插图或是再现还原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阶段、社会环境,或是联系日常生活场景,用可视化的方式让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依托教材插图开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语文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于插图中提取关键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社会参与等提供启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最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口语表达教学中也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当前复杂的文化现象、时事热点等为主题开展写作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运用语文的表达“ 工具” 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认知、爱国主义情怀、革命奋斗精神等,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5]。

(五)创新教学方法,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同行

教学方法是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运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反之亦然。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一是运用智能化教学方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笼统的理论知识寓于其中,学生与情境进行交互的过程,便是其自觉接受价值引领的过程;

二是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前置到预习环节,课堂上聚焦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美德智慧、民族精神等的深度挖掘。同时采用自主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新颖的学习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且个性化的理解,在达到育人目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是运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即从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出发,精炼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质相契合的人文主题,以人文主题为引领统整、补充单元内容。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本单元课文以及拓展资料,深挖人文主题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升华学生精神境界,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的同行。

(六)开展实践性活动,促成学生良好思政素养

“ 实践出真知”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运用远远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延伸育人空间,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落实协同育人目标。在开展实践性活动时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也不能背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密切关注当代学生关注、关心的社会现象,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精选活动内容,积极创新实践性活动形式,用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带动学生主动参与,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要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带领学生来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紧密联系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开展实践性活动,如“ 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 作为一项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紧密结合,面向当前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剖析文化传承的阻滞因素,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多元化路径,无论是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制作文化宣传短视频脚本,还是综合运用语文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设计文创产品,都体现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决心、自信心,有助于促成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结语

“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大学语文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决定了运用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平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性质,基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确定层次性协同育人目标,主动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采用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方式并开展实践性活动,增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璇.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策略[J].三角洲,2025,(12):106-108.

[2]张艳,武云霞.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J].汉字文化,2025,(07):37-39.

[3]张婷婷.通识课与专业课课程思政互动教学模式探析——以新疆科技学院“ 大学语文” 课程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5,(03):165-167.

[4]火兴彩,宋巧丽,徐薏林.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