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作者

李美然

临沂东城实验小学 276000

引言: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数学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思维训练的学科。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课堂枯燥、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思维品质培养被忽视。

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超越“教会算”的层面,转向“教会想、学会用”。数学游戏作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形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探索数学问题,发展多维度的思维品质。

因此,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既是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一、数学游戏化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

(一)激发兴趣,促进思维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抽象性较强,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出现“学而不乐”的情况。游戏作为儿童的天性活动,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当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之中,学生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境,主动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买文具小商店”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完成算式。学生在扮演顾客与收银员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计算任务,还体验了生活化的数学应用场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为后续的思维运转和逻辑推理提供了积极动力。

(二)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游戏往往设有一定的规则与条件,要求学生在规则限制下做出合理推断和判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逻辑思维。

以“数独游戏”为例,学生必须在遵循“行列不重复”的前提下逐步推演,寻找每个方格的唯一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分析、假设与验证,训练了由已知条件推导未知结论的能力。又如“数学推理迷宫”游戏,学生需依据“如果……就……”的逻辑关系选择通道,才能到达终点。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了完整的逻辑推理链条,思维的条理性与缜密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拓展发散思维

与逻辑思维的严谨不同,发散思维强调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许多数学游戏并非只有唯一解,而是存在多种解法与策略。这种多样性正好契合了小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例如在“24 点”游戏中,学生需要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目标数。部分学生会选择直接组合,部分学生会先利用乘法放大数值,再通过除法调整,甚至会尝试完全不同的运算顺序。不同的解题路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多解性,促使他们在比较中不断开拓思维的广度,形成“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路”的意识。

(四)提升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能够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分析、质疑与评价。在数学游戏中,学生经常需要面对他人的解题方法,并对其合理性作出判断。例如,在对弈类数学游戏或小组合作闯关中,学生必须分析队友的解法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存在漏洞,从而在相互交流与质疑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以“逻辑对抗赛”为例,两位学生轮流提出解法,另一方需要判断该方法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其在评价中形成严谨的数学态度与思维品质。通过这种互动,学生逐渐学会不盲从、敢于质疑,并在反思与辩驳中提高了思维的批判性。

二、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一) 明确目标,凸显思维价值

数学游戏的核心并非娱乐,而是借助游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前必须明确目标。例如,“数独”游戏的目标是训练逻辑推理,“24 点”游戏的目标是提升运算思维和发散思维,而“披萨分割”游戏的目标则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只有目标清晰,游戏化教学才能真正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游戏设计应与数学内容紧密结合,不同年级应有差异化安排:

低年级:突出直观性和生活性。如通过“买文具”游戏学习加

中年级: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如“天气记录”游戏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图表,“测量小能手”游戏强化几何测量。

高年级:突出综合性和探究性。如“建房子”游戏结合面积、体积计算与空间想象,“桥梁设计”游戏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这种分层设计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又避免了“强行拼接”带来的教学脱节。

(三)创设情境,增强真实体验

游戏化教学应避免形式化,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教师可以设计“分披萨”游戏,让学生在平均分割食物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概念。又如在“时间与日历”教学中,可以通过“安排假期计划”的游戏,让学生在设计活动日程时掌握时间计算。

这种“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设计,使数学学习变得有温度,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四) 强调合作与竞争并存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心理。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可以通过小组竞赛、合作解谜等形式,将

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分工与交流中形成团队意识,竞争则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与求胜欲望。例如在“数学闯关赛”中,学生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通关,每一关都需要不同角色的配合,如有人负责计算,

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汇报。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推动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共同进步。

(五) 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思维过程。游戏化教学则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游戏中展现的思维方法、策略选择和合作表现。例如在“24 点”游戏中,教师不仅要表扬正确答案的学生,还要鼓励那些尝试多种方法、敢于探索的学生。

结语:数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在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系统发展,而游戏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情境化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游戏规则和任务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多解性的设计可以拓展发散思维,小组合作与互评则培养批判性思维,而开放性的创造性游戏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全面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孙倩.小学数学课堂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与效果[J].家长,2024,(36):46-48.

[2]李玮琛.快乐游戏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融入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24,(3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