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的临场应变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刘畅
河北广播电视台
0 引言
突发新闻直播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关键渠道,对播音主持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其中临场应变能力更是衡量其专业素养的核心指标。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培养体系,不仅是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现实需要。
1 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的核心内涵
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在突发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动态变化性以及直播场景的即时性等多重压力下,播音主持所展现出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内涵首先体现在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上,即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涌入的大量碎片化、多源化信息进行快速筛选、甄别真伪、提炼核心,确保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准确、完整且具有逻辑性,避免因信息混乱导致受众误解。其次,语言表达与节奏把控能力是关键,要求播音主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语言表达既要清晰、流畅,又要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受众的心理需求,合理调整语速、语气和语调,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同时保持直播节奏的稳定,避免出现慌乱或拖沓的情况。此外,情绪管理与现场掌控能力不可或缺,突发新闻往往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冲击力,容易引发播音主持自身及现场人员的情绪波动,因此需要播音主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同时能够敏锐感知现场氛围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现场秩序,确保直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2 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2.1 确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构建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确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深入调研突发新闻直播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明确突发新闻直播对播音主持在临场应变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信息处理速度、语言表达灵活性、现场掌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根据这些要求,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培养目标,将培养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在突发新闻场景下的快速反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养上。同时,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如在校学生、初入职的从业者、资深主持人等,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满足突发新闻直播工作的实际需要。
2.2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与训练体系
基于确立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与训练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新闻理论、播音发声、语言表达等基础课程外,增设突发新闻报道实务、应急沟通技巧、媒介伦理与法规等特色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突发新闻直播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训练环节,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如情景模拟训练、案例研讨训练、实战演练训练等。情景模拟训练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突发新闻直播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应对练习,提高其临场反应能力;案例研讨训练选取国内外典型的突发新闻直播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实战演练训练与新闻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突发新闻直播报道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
2.3 打造“双师型”师资与动态评价团队
为保障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与动态评价团队。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突发新闻直播一线实践经验的资深主持人、编辑、记者等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实践交流等活动,促进校内外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能互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动态评价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行业专家、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等,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制定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涵盖信息处理、语言表达、情绪管理、现场掌控等多个方面,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在训练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动态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3 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培养体系的保障机制
3.1 政策与资源保障
完善的政策与资源保障是培养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相关部门可出台支持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明确突发新闻直播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支持高校和培训机构购置虚拟仿真训练设备、建设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同时,鼓励新闻媒体与高校、培训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共同推进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新闻媒体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为媒体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实现互利共赢,为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3.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校、培训机构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与新闻媒体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训练项目,确保培养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新闻媒体应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案例分享,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要求。同时,高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新闻媒体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培养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突发新闻直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锻炼,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3.3 持续学习与反馈机制
突发新闻直播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播音主持的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持续学习与反馈机制。鼓励播音主持从业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收集受众、媒体同行、专家学者等对播音主持在突发新闻直播中表现的评价和建议,作为其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据。同时,播音主持自身也应加强自我反思和总结,对自己在直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持续学习和及时反馈,不断提升播音主持的临场应变能力,以适应突发新闻直播行业的发展需求。
4 结语
构建突发新闻直播播音主持临场应变能力培养体系,需多方协同。通过明确目标、多元培养、强化保障,可提升其专业能力,助力精准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播音主持行业高质量发展,适应传媒领域新挑战。
参考文献
[1]贾园.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出镜记者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策略[J].新闻传播,2022,(18):96-97.
[2]石瑜莹.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突发事件的反应时效[J].新闻文化建设,2020,(12):108-109.
[3]潘姝羽.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策略[J].新闻传播,2020,(12):71-72.
作者简介:刘畅,硕士,副高,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