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施工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措施控制技术探讨

作者

李文瑞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吉林四平 136000

引言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混凝土作为用量较大的原材料,其应用广泛且至关重要。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混凝土容易受材料性能、温度、湿度及施工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裂缝,不仅影响水利工程的外观,还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为此研究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措施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1.1 材料因素

(1)水泥。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细度等对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果水泥的水化热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如果水泥的安定性不良,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裂缝。(2)骨料。如果骨料的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粘结力,容易产生裂缝;如果级配不良,容易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进而引发裂缝。(3)外加剂。外加剂的种类、掺量等对混凝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果外加剂的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准确,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强度发展等,容易产生裂缝。

1.2 施工因素

施工和养护过程中管理不到位也是引起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混凝土在浇筑时,如果振捣不够密实,混凝土内部将存在空洞和薄弱环节,混凝土强度和抗裂性能差,振捣过度易引起混凝土离析,粗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混凝土表面形成浮浆层,混凝土整体性和耐久性降低,容易产生裂缝。混凝土养护方法不当或养护时间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快,混凝土表面干缩,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方法不当包括没有及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覆盖保湿养护,在高温、干燥环境下,混凝土表面失水快,水泥水分迅速蒸发,混凝土表面胶砂硬化,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施工缝留设不当,模板拆除时间过早,也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利的影响,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施工缝留设不当,拆除后混凝土成为结构薄弱环节,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缝;模板拆除时间过早,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要求强度,混凝土不能承受混凝土自重力以及外荷载,产生裂缝。

1.3 环境因素

(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环境温度变化过大,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部环境温度差异过大,容易产生温度裂缝。(2)湿度变化。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如果环境湿度变化过大,会导致混凝土的水分蒸发过快或过慢,容易产生收缩裂缝。

2 水利施工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措施控制技术

2.1 材料控制技术

2.1.1 选择水泥品种与掺合料

在水利工程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优先选用低热水泥或中热水泥,以减少水化热引起的温度裂缝。同时,可以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这些掺合料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1.2 控制骨料的质量

在选择骨料生产厂家时,要综合评估其信誉和供应稳定性。优先选择在行业内口碑良好、生产工艺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且能长期稳定供应的生产厂家,避免因频繁更换骨料来源而导致混凝土性能波动。每次更换骨料来源时,都需要进行试配验证,详细分析新骨料对混凝土收缩性等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配结果及时调整配合比,防止对混凝土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2.1.3 合理使用外加剂

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减水剂、引气剂与膨胀剂等是常见的外加剂。其中,减水剂通过优化混凝土的水灰比配置,可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指标;引气剂能够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均匀分布的微小气孔网络,从而增强其抗冻融循环破坏的能力;膨胀剂则通过产生适度体积膨胀效应,有效抵消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变形,进而降低收缩裂缝的发生风险。

2.1.4 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

在设计配合比时,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能以及抗裂性能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水灰比、砂率、石子粒径等参数,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同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对配合比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条件。

2.2 施工工艺控制技术

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有直接影响。在混凝土浇筑前,要做好模板的安装和检查工作。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表面应平整、光滑,接缝应严密,防止漏浆。同时,要对模板进行湿润处理,避免模板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导致混凝土表面干缩裂缝。混凝土浇筑时,要采用分层、分段的方法进行,每层厚度不宜过大,以保证混凝土能够充分振捣密实。振捣要均匀、适度,避免漏振和过振。漏振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空洞和缺陷,过振则会导致混凝土离析,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对于大面积混凝土工程,可采用跳仓法或后浇带等施工方法,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

2.3 温度控制技术

在水利工程中,温控是防止混凝土开裂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减少总水化热,布设可调的降温管道,实现大块混凝土的温控养护。同时,通过分层浇筑、表面流水养护或埋入式冷水管道等方法,减少其最大水化热,加快其散发热量。对于混凝土的表层养护与防护,可以通过洒水、流水、蓄水、覆膜等方法来进行,其中,早期阶段主要是加快表层的热量散发,降低混凝土的最大温升,而在高气温的时候,大部分采用流水养护,而在低气温的时候,采取洒水或湿润的养护方法。这些温度控制技术能有效减少混凝土因温差产生的应力,降低裂缝的风险,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4 应用新型抗裂技术

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诸多新型抗裂技术,这些技术在降低混凝土裂缝发生频率与提升混凝土品质方面展现出卓越成效。水利工程领域采用新型抗裂技术,不仅能有效增强混凝土的抗裂功能,还能大幅降低工程维护与修缮的成本。将聚合物纤维融入混凝土结构,可显著提升其抗裂性能。工程实践表明,在水利工程等大型混凝土结构中掺入适量聚合物纤维,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和硬化后的干燥收缩裂缝,还能显著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渗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因其优异的流动性和填充性,可在无须机械振捣的条件下充分密实成型。该材料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实现良好的自密实性能,有效避免了传统混凝土因振捣不足造成的内部缺陷,显著提高了结构密实度和均匀性。在水利工程应用中,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降低裂缝产生概率,从而提升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此外,采用聚合物基抗裂涂层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可形成有效的防护屏障,减少水分蒸发速率,抑制干燥收缩裂缝的产生。这种表面防护技术与优质混凝土材料的配合使用,构成了完整的裂缝防治体系。

结语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从原材料、工艺控制及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预防和应对混凝土裂缝。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未来在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方面将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大海.水利施工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措施控制技术探讨[J].水泥,2025,(07):146-149.

[2]秦松林.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及应用案例分析[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5,(01):70-73.

[3] 黄峰.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J]. 水上安全,2025,(0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