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战杨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三合乡综合服务中心 137000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传染病,对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具有高度变异性,可分为两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以及两种基因型(BVDV-1 和BVDV-2)。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急性腹泻、黏膜病变、免疫抑制、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及持续性感染(PI)牛的出生,其中PI 牛是病毒在牛群中持续传播的关键源头。随着养殖业集约化发展,BVD 的流行呈现复杂化趋势,诊断和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早期准确诊断和综合防控措施是控制该病的关键。
1 流行病学
BVDV 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分为 BVDV-1 和 BVDV-2 两种基因型,其中 BVDV-2 毒力更强,可引发严重出血综合征。病毒具有致细胞病变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 两种生物型,NCP 型易导致持续性感染(PI),成为牛群主要传染源。BVD 呈全球性分布,在养牛业发达地区危害尤为严重。该病传染源广泛,其中PI 牛作为终身排毒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同时急性感染牛、隐性感染牛及污染的精液和胚胎也可传播病毒。病毒可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扩散。所有年龄段的牛均易感,其中幼畜和孕牛症状更为严重,而羊、猪等动物虽可感染但通常不表现症状。BVD 的流行形式多样,既可表现为地方性流行,也可呈现暴发性流行。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冬季舍饲期或运输应激后更易暴发。
2 临床症状
患病牛高热( 40–42∘C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腔及鼻腔黏膜糜烂溃疡,特征性症状为水样至血样腹泻并伴有恶臭,部分患牛可见趾间皮肤溃疡和蹄叶炎。妊娠母牛感染后可导致繁殖障碍,表现为早期胚胎死亡、木乃伊胎、流产或产出先天性缺陷犊牛,若在妊娠40-125 天感染则可能产下PI 犊牛。新生犊牛感染后常见发育迟缓、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BVDV-2型毒株感染可引起更为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及黏膜广泛出血、血便和高死亡率。亚临床感染在成年牛中较为常见,但会导致免疫抑制,易继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持续性感染牛通常表现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和反复腹泻,最终多死于黏膜病或继发感染。
3 剖检变化
解剖病死牛可见,口腔、食道及前胃黏膜可见广泛性糜烂和溃疡,溃疡灶边缘整齐、底部呈红色,严重病例可形成伪膜性病变。真胃和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内容物呈血样或含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特征性病变表现为整个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性炎症,尤其回肠末端和结肠淋巴集结处可见明显的溃疡灶。淋巴结普遍肿大、出血,切面多汁呈大理石样变。脾脏出现梗死灶,肺部常见间质性肺炎病变。妊娠母牛子宫内可见木乃伊胎或自溶胎儿,胎盘绒毛膜充血水肿。PI 牛通常呈现胸腺萎缩和淋巴组织发育不良等免疫器官病变。
4 诊断方法
RT-PCR 检测,首先采集抗凝血、组织或鼻拭子样本,提取RNA 后逆转录合成cDNA。针对BVDV 高度保守的5'-UTR 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 扩增。反应体系包含 Taq 酶、dNTPs 和缓冲液,程序设置为: 94∘C 预变性 5 分钟; 94∘C 30 秒、 55∘C 30 秒、 72∘C 30 秒,循环 35 次; 72∘C 延伸 10 分钟。扩增产物经 1.5% 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灯下观察预期大小条带(约 300bp)。阳性样本可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或测序分析进行分型(BVDV-1/BVDV-2)。该方法灵敏度高,3-4 小时即可获得结果,但需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防止污染。
5 治疗方法
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策略。首先,在急性期,通过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或林格氏液,按体质量每天 30-50mL/kg ,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同时皮下注射重组牛干扰素,剂量为体质量 1 万-2 万IU/kg,每日1 次,连用3-5 天,以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病毒血症。发病24小时后,加用葛根芩连汤,组方为葛根 30g. 、黄芩15g、黄连10g、甘草10g、木香10g、白头翁 20g ,煎汤灌服,成牛每日1 剂,犊牛减半,连用3-5 天,以增强抗病毒效果,清热燥湿,凉血止痢。进入恢复期后,转用参苓白术散,组方为党参 20g 、茯苓 15g、白术 15g、山药 20g 、薏苡仁 30g、砂仁6g、甘草 6g ,煎汤或研末拌料,成牛每日1 剂,连用7-10 天,以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健脾益气。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粪便性状及脱水程度,适时调整补液量,并可联合广谱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同时提供易消化饲料,补充电解质及维生素,以支持营养恢复。
6 预防措施
6.1 清除持续感染牛
PI 牛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牛群中持续传播的核心传染源,因此清除PI 牛是防控该病的关键措施。具体实施时,首先需通过 RT-PCR、抗原捕获ELISA 或病毒分离等方法对全群牛进行筛查,重点检测新生犊牛、流产胎儿及引进牛只;对检出的PI 牛应立即隔离并淘汰,严禁其进入健康牛群或交易市场。同时,对曾与PI 牛接触的牛只进行复检,并加强隔离观察。在清除过程中,需配合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对PI 牛接触过的圈舍、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推荐使用醛类或氯制剂),并避免与其他牛群共用器械或饲料。
6.2 构建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是预防BVD 的核心策略,通过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可有效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应选用包含BVDV-1 和BVDV-2 双价灭活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对全群牛实施科学免疫程序:后备牛在6-8 月龄首免,间隔3-4 周加强免疫;成年母牛每年定期免疫,妊娠期避免使用弱毒苗以防垂直传播。重点加强繁殖母牛的免疫保护,配种前完成基础免疫,确保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保护犊牛。
6.3 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
建立封闭式饲养管理制度,严禁引入未经检疫的牛只,新进牛必须隔离观察 30 天并经 BVDV 检测阴性后方可混群;定期对圈舍、饲槽及器械进行彻底消毒,优先选用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等对瘟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实行全进全出制,避免不同批次牛群交叉接触;严格管控人员、车辆及物品流动,进出场区需执行更衣消毒程序;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导致病毒扩散;规范人工授精操作,确保使用的精液经过BVDV 检测。
7 结束语
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关键在于建立"检测-清除-免疫"三位一体防控体系。通过RT-PCR 等检测技术及时筛查PI 牛并彻底清除,结合科学免疫程序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同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实践表明,该综合防控方案可使牛群感染率降低 80% 以上。建议养殖场坚持定期监测、规范免疫和严格消毒,从而有效控制本病传播,保障牛群健康生产。
参考文献:
[1]着格吉.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25(4):31-32.
[2]马方军.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5(4):51-52.
[3]初强;王运海;宋大伟.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25(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