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引导下的小学古诗词诵读课堂表达力提升实践

作者

徐凯悦

嘉善新世纪学校 314100

引言

古诗词乃小学语文教育之瑰宝,新课标提出应通过诵读培育语感及审美,可是传统教学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生活经历,常常很难与诗词背后的时代及诗人感受达成共情,诵读便成“有口无心”,没有达到应有的情绪和韵律美感,AI技术快速前行,给了这一问题新的应对机会,AI以其智能交流和模拟情境的长处,可为学生制造定制化,浸没式且牵涉多种感觉的学习氛围,进而解决这个难题。本研究试图凭借“古诗词诵读”单元来探究创建一个AI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是围绕如何改善学生的诵读表达力这个核心,并把它作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范例贡献给新时代的教学环境。

1. AI赋能:创设“身临其境”的诗歌意境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味深长,其特有的意境成为学生领会诗歌情感,做到有感情诵读的前提,可是,小学生们由于认识水平,生活经验所限,很难依靠简单文字叙述,教师讲授就建立起形象的诗歌画面,致使他们在诵读时感情虚无,AI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图像生成(Text-to-Image),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之类的应用,给破解这个教学难题给予了可行的办法,在“古诗词诵读”单元教学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AI绘画工具,输入诗句里关键意象词汇,像《望庐山瀑布》里的“香炉峰”,“瀑布”,“紫烟”,就能马上得到充满想象且契合诗歌描述的壮美图画,这从抽象文字立刻转变为具体的,形象视觉效果的过程,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还让他们清楚地“看见”诗中的景,为入境诵读营造出牢固的情感根基[1]。 再进一步,借助VR设备,学生仿佛站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瀑下,或者“乘舟”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江面上,通过VR全景沉浸式体验,调动学生多感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学生对诗歌中描绘的景色有了亲身体验,对诗人的豪迈或轻快的心情也就有了切身感受,诵读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做到“景”“情”交融。

2. AI交互:实现“因材施教”的诵读诊断

诵读表达力的重点是字音、停顿、重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传统教学中,老师很难做到对班上每一位同学诵读的实时、准确的个性化指导,往往是集体跟读或者范读模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AI语音识别与评测技术则能精准地捕捉到每位学生诵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带有智能语音评测功能的诗词学习APP,学生诵读《静夜思》的时候,AI系统就能分析出学生发音是否准确、是否流利,甚至还能分析出学生语调是否正确、感情是否饱满等。当学生把“低头思故乡”一句读得平淡无奇的时候,AI系统不仅会指出学生感情上的欠缺,还能以可视化的声波图谱或者数据化的分数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问题[2]。 同时还可以提供名家诵读的范本进行对比,让学生模仿和揣摩怎样才能通过语速的放缓,语调的降低,来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即时、客观的反馈,可以避免传统评价中老师主观判断造成的模糊性,让学生对自己诵读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不断修正。这种人机互动的练习方式,既保护了部分内向学生在集体面前不敢开口的自尊心,又以“游戏化”闯关、打分的方式,把枯燥的诵读练习变成了充满挑战和成就感的学习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改进的积极性。

3. AI拓展:构建“知情合一”的情感体验

诵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时空对话,深刻了解诗人的创作环境以及其思想情感,这是诵读能够做到升华表达力的关键,如果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理解与语音语调模仿上,诵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AI技术的高效信息整合与展现,能为学生搭建起一座连接诗歌文本与诗人情感世界的桥梁,从而使得他们达成“知”“情”合一,在“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杜甫的《春望》之时,老师可借助AI助手,迅速搜集与“安史之乱”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材料,图片和短视频片段,使学生明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背后那段悲壮的国破时代惨剧,在学生大概知晓那段历史之后,再读这段诗句便能够体会出诗人那忧国忧民,忧时伤怀的沉郁情感。还可通过AI情感识别功能,对诗歌文本进行解析,找到其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比如“恨”“惊”“搔”等,进而诠释其在特定语境下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AI工具,把诗歌改编成小剧本,或者给诗歌配上适合诗歌情感基调的背景音乐。比如在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试着挑选一些舒缓的、略带思念情绪的音乐做背景,通过音乐的渲染,更好地感受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孤独和惆怅。这样多维度、多模态的AI辅助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不再是抽象和概念化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学生诵读时自然而然就会带着真情实感,声音成了传递诗人丰富内心世界和个人独特情感体悟的媒介[3]。

结束语

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小学古诗词诵读课堂里,这是适应时代发展,推进教育更新的一种有益探索,借助AI营造诗歌意境,开展个性化诵读诊断,拓展情感体验,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事物,把被动的过程转变成主动的行动,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痛点和难点,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诵读表现力,不过,技术归根结底只是辅助手段,教师的引导,启迪和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以后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地探究怎样做到AI技术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塑造人机合作的教学新形式,防止技术滥用引发的“去人化”现象,使科技真正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服务,让古诗词的香气在孩子们的心里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 赵慧君. 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小学电教,2023(5): 84-86.

[2] 王晓霞.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24(12): 55-57.

[3] 李静. 沉浸式教学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33(7): 110-116.

作者简介:徐凯悦 1997 年 女 汉族 嘉善 二级职称 经济学学位 AI赋能的语文教学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