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对策探讨
董娟
湖北省襄阳枣阳市第二中学 441200
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化,而且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安排去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新时期,在新课标课改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更应以学生为本传授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学生们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认真研究相关数学命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问题导学法即问题驱动学习,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借助问题导学法,还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在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水平,构建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对策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启用问题导学法时,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代入感。问题情境通常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熟悉的场景,作为命题构建的重要元素,进而使学生能够分析其中的数学原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习水平。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A 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2.4《圆的方程》2.4.1《圆的标准方程》该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月亮高悬于亭台楼阁之上并倒映于水中的图片,继而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再询问学生:月亮在中国古代是什么的象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月亮当作一个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继续询问学生:那么此时圆的坐标方程应当如何表示呢?以问题构建情境,引出数学命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去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提高个人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设置层次性问题
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入问题导学法时,可以通过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进入到高中阶段后,数学学科知识内容较多,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师通过设置层次性的问题,可以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机会,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继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强化个人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数学人教 AA 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4.4《数学归纳法》教学时,教师就可启用问题导学法,将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等级。针对基础相对一般的学生,教师设置问题主要以激趣为目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课本当中的摸球小游戏中,如果你从袋子里拿出的 5 个球全部都是绿色,是否能够判断袋子里的小球都是绿色呢?该问题回答的难度较低,可以由教材中的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掌握信息,理解基础概念。而针对综合能力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设置问题时,可以通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多诺骨牌游戏中,如何保证所有的骨牌全部倒下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应用数学归纳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针对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思维导图法归纳数学归纳法该章节中的知识内容,应当如何去做呢?该问题的回答难度较高,该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绘制个性化思维导图,进而提高个人整合信息的能力[1]。
(三)技术信息技术展示问题内容
高中数学学科中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在提出数学命题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动态化的方式引出问题,继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分析数学命题,累积学习经验。比如,在高中数学人教 ΔA 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3.3《抛物线》3.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该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以下问题:在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e 的点的轨迹,(其中定点不在定直线上)。一个动点 M 到一个定点 F 和一条定直线 l 的距离之比为常数 e,那么点 M 的轨迹是什么呢?该问题相对较为抽象,很多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数量关系,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动态化的方式展示题目信息,表现相关点位的空间关系,继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分析和解答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入问题导学法时,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置层次性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问题内容,继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此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郭元宝 .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对策探讨 [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5(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