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到义卖:基于“艺守未来”的留守儿童艺术产品孵化路径研究
裴舒雯 邱芬 桂雨欣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我国现有超过 600 万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面临家庭陪伴缺失、心理发展受限、教育资源不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1],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探索研究如何将创新型方式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及心理关照中来,即将成为未来高教、美育宣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重点方向之一
目前有关我国留守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疏导、美育启蒙等方向,而对“艺术创意—产品孵化—公益运营”一体化路径还缺乏系统性的论述[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借助于“艺守未来”项目的具体实践,通过梳理“从创意到义卖”的孵化流程,挖掘儿童创作在公益义卖中的一系列环节及其可能性。
二、“艺守未来”项目概述
(一) 项目缘起与目标定位
“艺守未来”项目起源于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是以艺术教育赋能为载体,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美育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把艺术赋能结合到公益实践之中,在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儿童缺乏情感陪伴等问题的大环境下,通
过“创作—转化—义卖”的模式将儿童的画作等作品制作成公益产品,以此实现表达—认同—价值的目标。此项目针对美育、公益和文化,并在系列课程、素材采集、产品研发及市场义卖等环节共同配合、持续发
(二) 实施架构与核心路径
项目团队由艺术设计、教育、技术与市场等专业成员组成,设立教学、设计、开发和运营四大模块。运行流程主要包括:
1. 艺术课程开展:为留守儿童开设绘画、陶塑、手工等课程,鼓励自由表达;
2. 创意采集与筛选:收集作品,筛选具有转化潜力的内容;
3. 产品再设计与制作:在保留儿童原意的基础上优化为商品形态;
4. 平台搭建与义卖推广:开发线上平台,结合线下展览推进义卖与传播。
该流程实现了教育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体现了跨专业协作和公益导向的融合。
(三) 阶段成果与实践亮点
至今已有不少的乡村小学落地该项目,总共采集到近 200 个小朋友的 200 多件原创作品。已有 40 多款产品上线平台并且已经义卖完成,这些资金用来支撑项目的教学与平台运营经费。
实践亮点包括: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中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十二生肖”等富有特色的元素;另一方面保持产品设计本身的童真色彩,突出产品的特点和情感价值;再一方面,平台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增加影响力,提高用户黏性。
三、儿童创意的激发与艺术教育模式
美育是激发儿童创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有效的创意采集方法、对作品特征的把握及教育模式优化,构建完整的美育。
( 一)课程设计:多元艺术实践
绘画课先由孩子们自由涂鸦开始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感受,然后到有主题的创作和写生。运用水彩、油画棒等不同材料描绘主题作品,释放童心的无限想象;陶塑课从基本技法入手,再加入盘泥条、剪条粘贴、泥塑等多种手法制作,融入传统美学素材;手工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包含剪纸、折纸、布艺等技艺的教学,还有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制作春节窗花、中秋节灯笼等活动。
(二)创意采集:多维激发路径
游戏环节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意灵感,“故事接龙绘画”是由几个小朋友依次根据故事作画,“盲画”打破常人所熟知的绘画习惯,使人摆脱束缚自由发挥潜意识里最想表达的部分,“材料探索”则是让孩子自由探索发掘不同的材料创造有趣的作品。互动交流可由儿童自由组队完成一组小组壁画、立体模型,还可以师生相互解读艺术作品思路,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通过主题式引领让孩子们从生活或者幻想去切入艺术如“春天”为主题,让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演绎这个主题。
(三)作品特征:创意独特印记
儿童作品是情感的直观表达[3],因为红色让人产生欢快、高兴的感觉;灰色代表伤感。但是他们的想象丰富,有的画作品中有长着翅膀的车、能跳舞的花等等一些不可思议的奇怪组合;作品本身虽然没有什么技巧性可言,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接触的东西越多,孩子的创作才会越来越细致。
(四)教育模式:反馈优化闭环
从儿童角度聆听,儿童可以提出现行课程难度等问题,并向家长征询孩子们在家学习的情况;就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等问题与其他老师交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教学计划与方案,定期检查并检测不同年龄层不同能力发展的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对已有课程的达成度,形成动态改进的模式,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
儿童创意激发与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结合不断完善的课程、创新的教学方式、优化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的环境氛围,使儿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艺术创意向产品的转化路径
(一)作品筛选与价值转化
以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重庆江津区三下乡活动为例,构建了“儿童观察 - 村民建议 - 师生提炼”的在地筛选模式。江津区四面山镇儿童用木炭、旧报纸绘制家乡的竹林与溪流,村民从生活视角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 20 幅作品,如 12 岁学生小陈创作的《竹林里的家》,因其生动呈现川东民居穿斗式建筑特点被选为核心设计元素。师生团队通过简化构图、强化轮廓线等手法优化作品,既保留儿童笔触的质朴感,又提升视觉表现力。这一过程体现了参与式设计中“知识共生”理念 [4](Sanders,2006)。
(二)工艺品制作测试与优化
因为江津区竹资源丰富,所以 废料拆解后压制再成竹纤板材,把工艺由传统的竹编改成现在 很便宜的价格,比起以前每个用材成本 18 元,现在用材成 组《竹韵江津》装置,在重庆轨道交通 3 号线金竹站进行 创作的过程,可见这种工艺提高了儿童三倍以上的创作效率,并且 分之四十二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左右。
(三)产品开发与情感连接
根据真实的项目成果做了 3 类产品,分别是竹纤维明信片,上面印上儿童的画作,并镶嵌入种子纸(遇水可生长);建筑拼图,用激光切割而成的川东民居立体拼装模型;创盒套装,有安全竹片、教学卡、儿童创作语录。参展的三天内都卖的较好,在其中拼图产品还增加了 AR 扫描复购率,在本次消费者调研当中有 79% 的买家称“产品承载的真实故事[5]”是他们主要选择的原因。
(四)文化叙事与可持续传播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览现场设有一款“竹子的声音”的互动装置,观众轻轻触摸一下展柜内对应的竹制展品,就会听到方言童谣里的儿童们天真童稚的声音。同时展出的还有“我们的江津”线上展厅,扫描产品上代表其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从竹材采伐、烘干、编扎直至作品诞生的整个过程影像。凭借这种真实可溯源的叙述方式入选了“重庆市文旅创新典型案例”。该项目实施后推进江津区 2 所小学将竹编引入校本课程。
五、艺术义卖平台构建与市场运营策略
本章以" 艺守未来" 项目为载体,构建" 线上平台支撑 + 线下场景渗透+ 用户深度参与" 的三维运营体系。通过数字化工具与实体空间的有机联动,形成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协同增长的良性生态。
(一)APP 平台功能架构与操作流程
通过社交电商模型搭建线上平台,在线独立APP 设置了用户端、创作者端和管理端三个主要模块;用户端采用了沉浸式的交互方式,界面集成了产品故事视频、纹样解码动画等内容,在线点击“文化溯源”后,能够看到作品由创作到成品的故事经历;创作者端针对儿童设置了录入、3D 预览等简单功能,儿童可以通过此功能实现以语音表述自己的创作想法;管理端加入溯源功能,让善款的流向公开透明。用户操作过程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完成注册时做文化偏好测试,根据用户的测试结果给用户推送不同风格的产品,在支付环节里加入“情感定价”的选项,如:付款的时候额外多付五元钱可以获得一封儿童手写的感谢信;之后交易过程将会按照以上顺序形成闭环:注册—推送—购买—评价,每个环节对应依次生成带有不同的信息和审校节点的收藏证书。
(二)线下展览与社区活动联动
线下运营业务是针对城市范围内展开的,“三圈层”开展分梯度打造地标场景矩阵,核心圈层以“城市美术馆”为基底,在大范围多点次举行主题巡展打造城市文化圈层,并且采用 AR 扫码预约墙,在观众点击后扫描展品二维码直接进入到对应APP 下单购买,实现了即看即买的效果;扩散圈层下沉社区,布设“艺术货亭”,无人零售货柜结合情感交互器,通过扫货柜二维码打开货柜之后会响起当地孩子最熟悉的方言语音对大家说谢谢,同时结合作品订制的感应器,当周边气温发生变化以后会相应地跳出适合此类天气产品的关联商品展示,比如当周围天气有雨势的时候会将最新推出的产品作为主打推荐的室内装饰品类等等;衍生圈层则通过“带走一个未来”的手作工坊增加参与深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按照比例换抵留守儿童的作品,这种方式在大大增加用户粘性的同时还能获取更多的产品资源。在北京某社区试点中可得,其日客流量最高可达 230 人,且其中有41% 属于跨圈层复购消费者。
(三)用户参与机制设计(购买、捐助、传播等)
线下运营将运用“三圈层”渗透打法、打造梯度化场景矩阵,核心圈层以“城市美术馆”为中心,在以作品巡回展览为切入点强化用户对于品牌文化的认知上,借由 IP 方提供的主题巡展如:“酉水童纹”AR 扫码认购墙,观众看到展品后扫码就可直通 App 下单支付,实现“即看即购”的良好效果。扩散圈层深入社区布点,设置艺术货亭,布局无人零售柜,支持扫码开柜。(注:其中APP 活动栏目还有经典收藏月活动)
六、案例分析:十二生肖系列工艺品开发
(一)课程背景与文化选择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符号,集纪年功能、民间故事、艺术创作于一体,寄托了中国人民美好的精神情怀和憧憬向往,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工艺品开发,有利于利用其可爱的形象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并且融合传统文化学习和艺术创作两种维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儿童创意表达形式
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低龄学生利用超轻黏土制作圆滚滚的生肖形象,用揉、搓、捏等方法完成造型小猪、灵动的小兔;高年级学生尝试着学习剪纸、陶瓷彩绘等手法,制做精美的生肖图案,并且独树一帜,用不同颜色给陶瓷生肖涂上自身喜欢的颜色。
(三)产品制作与市场接受度
在制作上采取了通过融合传统工艺和数字技术的方式,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教授孩子们学习剪纸、陶瓷等传统技艺,并亲自教导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保证课程里所教授的知识点有据可依。
该系列工艺品在市场上的销量火爆的原因在于它兼具文化价值和儿童创意的特点,在亲子、礼品、文旅等类目上都受到了喜爱。亲子市场作为家庭互动载体,礼品市场看重其吉祥寓意,文旅市场的当地特色使游客可以在文创产品上面大展身手。
(四)用户反馈与情感价值
画画可以让孩子感受创造的乐趣,加深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对于家长来说,赠送礼物时带着孩子的画作更加有意义,一张张都是记录下的回忆;给孩子做礼物,送他一件别致可爱的生肖手工艺品,让甜蜜小礼物穿行亲情的空间;绘画节选中的部分优质作品也被送去展览,由私人所属的情感价值升华为公共文化传播的价值载体。
七、问题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孵化链条难题与优化
1. 问题反思
从组织上讲,没有将课程、收集创意和制作产品等打通、创意无法直接转变成商品,缺少独立于课程和售卖之外的资金;并且这个模式也很少能够保持稳定的合作。
引入儿童友好型数字创作工具,成立跨部门协作组,整合资源;申请专项基金,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联名产品,拓宽资金渠道。
(二)平台运营困境与突破
1. 问题反思
缺乏专属展示平台,依赖线下或零散线上宣传,未善用短视频等流量渠道,品牌效应弱,用户活跃度低。2. 优化建议
搭建线上展示平台,设作品专区与工艺品商城;与抖音、小红书合作,发布创作短视频和教程,借助网红推广吸引流量。
(三)儿童参与度提升策略
1. 问题反思
课程模板化限制创意,游戏形式单一,个性化指导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儿童需求。
(四)优化建议
设计开放主题,减少创作限制;创新游戏形式,融入编程、角色扮演;建立儿童创意档案,提供定制化辅导。(五)资源协同与政策利用
1. 问题反思
对文化教育政策了解不足,未充分利用政策红利;与非遗机构、院校、企业合作松散,资源整合能力弱。2. 优化建议
成立政策研究小组,申报补贴项目;与非遗机构共建基地、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共享全产业链资源。
本部分重点谈论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简化,欢迎提出相关意见。
八、结论
“艺守未来”项目将艺术教育作为切入点,以艺术为载体将留守儿童的创意之作完成了从表达至产品化的尝试、从公益至商业化的尝试。该项目先后经历“课程引导—创作采集—产品转化—平台义卖”,完成了教育、文化和公益价值融通一体的过程。
此项目实践案例为儿童艺术产品开发提供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为乡村教育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和打造公益平台提供了宝贵的样板;可以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完善创作机制,增强与社会资源的链接,使项目变得更加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 2023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情况报告[Z]. 2023.
[2] 朱婧 , 张健 . 艺术教育介入社会问题的路径探索——基于乡村美育的实践分析 [J]. 艺术教育研究 ,2021(6): 66-68.
[3] 王莉 . 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J]. 教育评论 , 2021(10): 112-115.
[4]Sanders EBN. Design research in 2006[J]. Design Research Quarterl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