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在耕读体验中创设与指导的有效策略
王蔷
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
摘要:耕读教育是以我国传统耕读文化为依托的教育形式,是乡村振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想促进幼儿身体、心理与精神上的整体协调发展,就要在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与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耕读教育,使幼儿在耕读体验中展开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帮助幼儿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与经验。教师亟须明确幼儿在耕读体验中的主体地位,借助耕读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发展幼儿的生活能力、生存智慧和生命意识,为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幼儿教师;耕读体验;幼儿教育
一、耕读概述
耕读文化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其中“耕”即耕田、耕地,寓意着与农业相关的实践与劳动,“读”即读书、修身养性,寓意着学习和探索,需要人们在劳动中构建和谐的自然关系,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在实施中需要遵循本土特色、生态有机、自然有趣、安全就近、经济实用的原则。
二、幼儿教育在耕读体验中创设与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耕读文化价值,充分彰显时代特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越来越多学生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内涵”将耕读教育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想保障耕读体验活动设计实施成效,就要加强耕读教育理论内涵研究,从历史、现实、理论多重逻辑维度解读耕读教育基本内涵,基于耕读文化价值、结合新时代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耕读体验主题,促进“耕读家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耕读教育主要包括家族日常生活、乡村农耕劳作、私塾教育、家规家训等方面,其将人与乡土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使我国古代社会无数家族不断发展延续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耕”与“读”逐渐分离,学前幼儿缺乏从事农耕劳动的机会,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耕读教育呈现出相对滞后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耕读体验活动创设中要加强耕读文化的研究,借助耕读体验促进劳动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使幼儿在耕读体验中深入理解敬畏自然、崇德尚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为吃苦耐劳、慈爱孝悌、自立自强、勤俭节约、勤奋进取等优良品质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耕读体验中,教师可以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既要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带领幼儿体验“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例如,“祭祀”是清明节气的重要传统,在过去人们主要借助供祭食物、焚化纸钱等方式祭奠亲人,而在新时代鲜花祭扫、社区公祭、网上祭扫等形式展开缅怀与追忆活动,推动了殡葬新观念、新风尚的形成,教师在组织耕读体验活动中就可以围绕“清明”时节设计耕读活动,使幼儿在祭祀活动中体验气清景明的之像,并深刻体验时节对农耕活动的影响[1]。
(二)坚持“儿童为本”理念,合理设计体验目标
幼儿正处于智力发展、个性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其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且不同幼儿发展速度与进程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在耕读体验创设与指导中应坚持“儿童为本”理念,在充分尊重幼儿阶段特点与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指导目标,使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中逐步突破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耕读体验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还应围绕耕读文化的文、武、工、农、医术等领域细化活动目标,提升幼儿耕读体验的丰富性,切实帮助幼儿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与经验。
在“文”方面,教师要从田园诗歌、农事谚语、寓言故事等中取材,使幼儿在阅读、吟诵等活动中丰富语言知识与技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听故事、看图书的好习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2];在“武”方面,教师要从田野游戏、传统拳法、动物模仿中汲取灵感,促进耕读体验活动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幼儿在耕读体验活动中强健体魄,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提升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工”方面,教师应围绕陶瓷烧制、土屋制造、泥土工艺、木版画等设计活动,以增强幼儿的技能水平与操作能力。
(三)创设生动耕读文化环境,激活幼儿探索动能
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教师在耕读体验创设中应借助环境设计、材料投放、情境创设等手段形成安全、交互、适宜、多要素支撑的幼儿耕读教育空间,使幼儿能够在自然、生动、趣味的耕读文化环境中得到思维、知识、情感以及探索动能的全面激活,为各项耕读体验活动的设计实施奠定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环境设计上,教师应借助音视频播放、字画张贴、物品摆挂等手段对教室、长廊、休息室等进行装饰,营造耕读特色书香幼儿园,潜移默化地加深幼儿对耕读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激活幼儿耕读体验的内在动能;在材料投放上,教师应从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果蔬、河水、花草、树枝、泥土等安全、自然的材料,也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使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偏好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创作,使幼儿在耕读体验中体味自然野趣、充沛自然情感、丰盈精神世界;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趣味游戏设计、古诗童谣诵读等形式为幼儿创设开放性、丰富性、自主性的体验情境,引导幼儿构建耕读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促使幼儿突破条条框框束缚释放个性,引导幼儿回归生活。
例如,在主题活动“农具辨识”活动中,教师需要借助环境设计支持动画观看、农具绘画、实物辨识、农耕体验等耕读体验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趣味农具动画视频,借助趣味生动的画面、朗朗上口的歌谣激活氛围,激发幼儿农耕体验的内在动能。同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担、筐、驮具、耕、耙、耱、筒车、簸箕、木扬锨等色彩生动、安全适宜的趣味农具模型,为“农具辨识”活动的开展提供材料支持保障[3]。
(四)构建家园协同育人模式,丰富幼儿指导主体
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对耕读体验活动的组织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耕读体验创设与指导中要注重构建家园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园区、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的整合丰富耕读体验活动形式,使家长能够在尊重幼儿阶段特点与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适宜的理念、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师则承担着家长教育、引导职责,需要借助“线上+线下”的家园联系渠道布置活动目标、内容、主题等等,切实通过发挥家园协同育人合力保障耕读体验活动成效。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在耕读体验创设与指导中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想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就要清晰认识目前耕读体验创设与指导存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科学设计耕读体验创设与指导规划。在耕读体验实践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耕读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在“儿童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创设真实生动的文化环境,使幼儿能够通过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生活资源、区域资源等的综合应用,展开观察、思考、创造与反思,让幼儿在教育的激励与引导下进行高效学习,切实在耕读环境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经历生活,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知识与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芳芳,肖珍萍.耕读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以江西省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24,10(03):11-14.
[2]曾维,朱麟.耕读文化理念下的学习空间再造[J].山西教育(幼教),2024,(01):25-27.
[3]豆书龙,赵梦珂,朱晴和.新时代大中小学耕读教育一体化贯通的三维向度[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0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