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祁云

当涂县青莲小学243100

引言

当下教育环境下,小学英语教育不再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知识传授层面,而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途径。本文将会从开发适配度较高的特色教学资源,改进教师融合教学水平,规划分层次的实践活动形式,创建多种类的评价反馈机制等角度,深入剖析传统文化怎样有效地融入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从而通过实践摸索,给小学英语教育增添新动力,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1 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里,小学英语教学早已不是简单的“语言工具”,而是文化传播与认同构建的场域。英语是跨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如果只是单纯讲授词汇、语法,学生很难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容易在跨文化互动中陷入“失语”或“误读”的困境。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能搭建起“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桥梁。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融合也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以熟悉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英语,能降低语言学习的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在用英语描述传统节日、非遗技艺时,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树立文化自信。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传统文化的融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学生既可以透过英语了解世界,又可以通过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做到双向的跨文化理解,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承人”打好基础。

2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策略探讨

2.1 开发适应性广的特色教学资源

开发符合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融合实践的前提。资源开发要体现“童趣化”“衔接性”“实践性”原则,从内容上,围绕教材主题和学生生活,寻找贴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将“颜色”单元与“中国传统色彩(朱红、明黄)”融合,将“食物”单元与“传统小吃(汤圆、粽子)”融合;从形式上,形成“多维度”资源包,有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英语绘本”,有动画、儿歌类的“视听素材”有可以动手做的“实践任务卡”,如“给粽子制作步骤用英语标一标”,有结合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手册”,如北方学校开发“京剧脸谱”资源,南方学校开发“龙舟文化”资源。同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由学校牵头,组织教师、家长、文化工作者共同建设资源,定期更新资源库,保证资源实用有效,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减少教师教学准备的成本。

2.2 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提升要从“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两方面并行推进,学校要搭建系统的培训体系,一方面开展“传统文化 + 英语”主题培训,邀请民俗专家、英语教学名师来授课,采取“案例分析 + 实地研学”的方式,教师既学传统文化知识,又学用英语讲文化的方法,像怎么用简单句式讲“春节贴春联的寓意”之类的;另一方面开展“融合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围绕“传统文化”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开展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展示等活动,交流经验,改进设计,比如怎么用“中秋月饼制作”活动把“形状、味道、节日习俗”等英语知识点串联起来。成立“教师互助小组”,让语言功底好、传统文化积累多的老师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安排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观摩优秀学校融合教学活动,开拓教学思路,提升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英语综合实

践活动相结合的能力。

2.3 分层化实践活动形式的设计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能力差别,规划分层又多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途径,低年级可侧重“体验式”活动,以游戏、手工、歌谣为主,像在“春节”主题活动里,让学生用英语唱春节儿歌,做简易灯笼贴上英语名字,扮演“送福娃”用英语说吉祥话;中年级可展开“探究式”活动,联系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围绕“中秋节”,小组分工搜集月亮传说的英语故事,制作英文版中秋习俗手抄报,举办“家庭中秋活动”英语分享;高年级可以试试“展示式”“创作式”活动,可举办“非遗小使者”评选,让学生用英语介绍剪纸、泥塑等非遗技艺并当场展示,或者分组创作英文版传统故事剧本并表演。而且,活动还要冲破课堂限制,联系家庭和社会,布置“家庭传统文化调查”任务,让学生和家长一同用英语写下家庭的端午习俗,同当地非遗工坊协作,做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里用英语同艺人交流,让活动“落地”“走心”。

2.4 建立多元化评价反馈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传统文化融入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和保障,要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过程 + 结果”“定量+ 定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老师评价,还要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通过“活动成长手册”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部利用“星级评分表”从“参与度、合作性、英语表达、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进行互评;家长则根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比如孩子用英语介绍节日由来的活动,给出评价。评价内容既要关注语言能力,也要关注文化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和句式,还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传统文化、是否积极参加活动、是否能流畅地进行跨文化表达。评价方式也要灵活多样,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活动报告”等方式,如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将学生的手抄报、剧本、表演视频等作为评价依据,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报告单”全面反馈学生的成长,让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学生、优化教学的作用。

结语

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索,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如今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积极的回应。我们在开发特色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能力、设计分层活动、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又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璐 . 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J]. 小学生 ( 下旬刊 ),2025,(07):85-87.

[2] 袁干红 . 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5,(19):49-52.

[3] 蔡雅婷 . 小学英语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创设与实施 [J]. 校园英语 ,2025,(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