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读思达”教学法 促进学生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张凤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引言
在人工智能与核心素养并重的教育变革时代,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三会”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破“重解题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窠臼,转向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素养教育。
一、聚焦“读思达”教学法 促进学生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构建完整认知闭环,破解浅层学习困境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常因“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记忆与重复训练的怪圈。“读思达”教学法通过“阅读输入—思考加工—表达输出”的闭环设计,将数学知识学习转化为系统性认知建构。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算理(输入),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计算规律(加工),最终用数学语言解释“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关系”(输出)。这一过程不仅深化对运算本质的理解,更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习惯,使深度学习从“偶然发生”转向“必然发生”。
(二)培育高阶思维品质,实现素养导向转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三会”核心素养,而高阶思维是素养落地的关键载体。“读思达”教学法以“问题链”驱动思考,以“多模态表达”外化思维,促进学生从低阶认知向高阶思维跃迁。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学生通过阅读社区降雨数据(输入),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异常值成因(加工),最终用图表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提出防汛建议(输出)。这种“数据—分析—决策”的完整链条,使学生超越“解题技巧”层面,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核心素养。
(三)搭建学科实践支架,强化知识社会迁移
数学深度学习的核心标志是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迁移能力。“读思达”教学法通过“社会性阅读”与“情境化表达”,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问题解决工具。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建筑图纸(输入),运用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校园安全结构(加工),并向工程师团队展示方案(输出)。这一过程不仅巩固几何知识,更培养“数学建模—社会应用”的实践能力,使数学知识从“课本符号”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具”,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
二、聚焦“读思达”教学法促进学生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构建数学认知的“脚手架”
通过分层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提取数学本质。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教师设计三阶阅读任务:第一阶段要求学生逐字朗读教材中的运算规则,圈画“先用个位乘”“再用十位乘”等关键词;第二阶段通过对比 α23×14′′ 与 ω23×41′′ ”的竖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两次乘法的数位对齐方式;第三阶段引入生活情境题“购买12 套单价34 元的图书需多少钱”,让学生自主标注“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信息。
(二)激活数学思维的“发动机”
以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探究—验证”的思维过程。在五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设计五层问题链:第一层通过“用剪刀剪下三角形三个角拼在一起”的动手操作,引发“拼成的图形有什么特征”的直观疑问;第二层追问“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拼图总是形成平角”,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拼合过程;第三层抛出开放性问题“如果改变拼合方式,内角和会变化吗”,鼓励学生用折纸、测量等多种方法验证;第四层引入反例“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通过对比分析提炼“n 边形内角和公式”;第五层结合建筑图纸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计算屋顶三角形的角度并说明稳定性原理。
(三)搭建知识内化的“展示台”
通过“说理—绘图—建模”的多维表达方式,促进学生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在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设计三阶表达任务:第一阶段开展“数学小讲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解释“照片放大后长宽比例不变”的原理;第二阶段引入“校园平面图绘制”项目,学生需用线段比例尺、方向标、图例等元素完成设计,并撰写《设计说明书》说明比例选择的依据;第三阶段组织“黄金分割辩论赛”,正方论证“人体黄金比例的美学价值”,反方提出“建筑比例应优先满足功能需求”,双方需用数据图表、历史案例等支撑观点。
(四)拓展数学应用的“实践场”
将数学问题嵌入真实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在四年级“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联合环保组织设计“河流污染监测”项目:学生分组使用传感器采集pH 值、溶解氧等数据,用Excel处理异常值后,构建“污染指数与降雨量的回归模型”,并提出“在上游种植芦苇净化水质”的建议。项目成果通过“社区听证会”形式展示,学生需向环保专家、居民代表说明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及治理方案的科学性。佛山市禅城区的评估报告显示,参与跨学科项目的学生,其数据敏感度得分较传统教学组高 47% ,且能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社区问题,如通过统计图书馆借阅数据优化图书采购方案。这种“数学+ 社会”的整合模式,使知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域,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结语
在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关键期,“读思达”教学法以其“阅读—思考—表达”的闭环设计,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本研究通过结构化阅读、问题链驱动、多模态表达、跨学科整合四大策略的实证探索,揭示了该教学法在促进学生认知建构、思维进阶与社会迁移中的独特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理解数学本质,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品质,在表达中实现素养生长”,最终成长为具有“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 许鹏煜 .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探析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44(06):129-132.
[2] 葛素琴 . 试论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0):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