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型科研生产计划业务精细化管理探索和应用
张琼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31
0 引言
离散型科研生产是指科研生产过程中,任务具有独立性、不连续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离散的、非连续的生产任务和非持续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随着科研生产任务的日益繁重、计划刚性的不断增强、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科研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需求,主要表现为:计划综合策划与生产任务的匹配性不足,计划不确定性与资源保障的冲突突显,计划制定和管控体系的规范性不足无法支撑不断提升的管理效率效益需求等。
为了有效应对科研生产计划管理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基于统筹、穿透与协同的原则,通过开展生产计划管理体系重构和优化、生产计划统筹策划和综合调度、构建推进内外部对接协同机制、流程与信息化融合等工作,促进科研生产计划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1 生产计划管理体系重构
基于强化计划与资源的穿透管理思维,建立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管理架构,将生产计划管理划分为目标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明确各层级的管理职责和任务。目标层,负责项目群中长期生产计划的制定;执行层,负责项目中长期计划的订单和工序级计划分解制定;操作层,负责具体计划的落实与执行。同时,结合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能力分级建设要求,细化、优化形成 1 个计划流程域、若干流程组和末级流程,减少断头流程、低效流程、歧义流程等,提高体系流程的管理效率。如图 1 所示。同步依托管理架构和末级流程,构建对应的计划、资源、信息化等 5 个维度的具有合理性、全局性、唯一性和动态性的指标和考核体系,牵引和保障管理架构责任体系的落实。
图1 生产制造管理架构

2 生产计划统筹策划和综合调度
在生产计划管理中,统筹策划和综合调度是确保任务按时完成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科研生产任务的结构关系、任务路径、工作逻辑、资源匹配等多维度需求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策划方案。例如,在任务策划阶段,可以采用甘特图、网络图等工具,明确任务的先后顺序、关键路径、风险识别应对,确保任务的统筹有序推进。在执行过程中,建立动态调度机制,根据实际执行及时进行统专并行的综合调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任务的有序推进。例如,在资源调度过程中,跨组织统筹可用资源,通过项目优先级、资源保障积分制排序的方法,保障资源与项目的最优化匹配。同时,设置关键节点预警指标,建立强调度控制机制,避免管理死角和大的计划偏离。
3 构建推进内外部对接协同机制
科研生产任务往往涉及内外部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构建内外部对接协同机制是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基于统一的目标,通过建立共享的沟通平台和一致的协作流程,消除信息孤岛,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提升信息流与任务流的匹配性。以生产交付为中心,基于中长期计划和订单工序计划,拉通设置内外部工作包,通过全流程的项目生产管理信息平台牵引考核和实时化管理,促进计划目标的达成。
4 流程与信息化融合
信息化是实现生产计划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工具,如生产计划管理模块、资源调度模块等,将计划管理末级流程与信息化功能模块深度融合,既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同时又可通过信息化规范和约束流程的建设和有效执行。详见图2 所示。
图2 信息化融合管理

5 结束语
通过对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的重构与优化、统筹策划与调度、内外部协同机制的构建以及流程与信息化的融合,科研生产计划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科研生产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红明. 面向离散型制造行业的ME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2
【2】刁立 . 普中智能公司 MES 产品营销策略化研究【D】兰州大学 2022
【3】崔忠炜、王丛飞、李亮 . 关于航天计划进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D】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24
作者简介:张琼(1977.10- )安徽安庆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体系和流程建设、生产数字化、信息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