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在地方融媒体中心视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路径研究
杨继荣
楚雄彝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
一、引言
短视频已成为当前主流传播形式,地方融媒体中心也纷纷发力“视听引导”,以适应信息传播形态变革。然而,面对生产任务重、资源短缺、观众年轻化等现实问题,传统视频内容创制方式已难以满足高效、高质的传播需求。
AI 技术的兴起,为地方媒体视频内容转型提供了新机遇:从 AI 脚本创作、图像风格生成、智能剪辑,到语音播报、内容分发推荐,AI正逐步参与到视频生产的各个环节。紧紧围绕民族文化传播主线,探索“AI+ 视频 + 文化”融合路径,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智能传播体系。
二、AI 赋能视频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式
(一)内容生成阶段:提升策划效率与创意表达
AI 脚本生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快速输出分镜文本、脚本提纲,缩短策划周期;
AI 视觉创作:利用图像生成(如Stable Diffusion)构建虚拟背景、角色造型,适配非遗或历史题材表达;
AI 语音合成:生成标准普通话或本地方言音频,实现双语播报、多语种配音;
(二)制作剪辑阶段:提高视频生产速度
AI 自动剪辑:识别重点镜头、节奏自动匹配音乐与字幕,提升短视频剪辑效率;
风格迁移与滤镜合成:快速实现统一视觉风格,特别适用于系列短视频输出;
(三)分发运营阶段:精准触达受众
智能推荐系统:通过算法分析受众偏好,实现短视频个性化推荐;
A/B 测试与数据反馈优化:通过算法评估视频效果,实现内容微调与持续优化。
三、楚雄州融媒体中心AI 视频项目实践案例分析
1.《非遗民间文学 AI 动画短视频——太阳女》
《太阳女》是以彝族民间文学中广为流传的非遗神话传说为基础,改编制作的一部 AI 动画短视频。项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神话故事《太阳女》为原型,通过 AI 辅助生成脚本初稿,结合 AI 动画制作工具和虚拟背景合成技术,将传统口述文学转化为当代数字影像表达。
在制作过程中,团队使用 AI 驱动的角色建模与动作生成系统,自动渲染角色动态与情绪变化,模拟彝族传统服饰与图腾纹样,增强视觉民族性。配音方面,采用彝汉双语 AI 语音合成技术,兼顾本地化传承与多元化传播需求。
通过动画形式,古老的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突破了传统非遗传播“受众窄、形态单一”的限制,助力地方文化 IP 的数字转型与活化传播。
文化属性: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民间文学”动画改编技术要素:AI 剧本生成、角色建模、语音合成、虚拟背景合形式特点:短视频 + 动画+AI 融合,适配年轻化传播语境
传播成效:上线后播放量突破 150 万次,相关话题引发大量用户互动与转发,提升彝族非遗内容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
2. 《穿越剧元谋人》
围绕元谋人文化遗址打造“古今穿越”剧集,以 Z 世代受众为目标群体。AI 用于还原史前部落场景、建模古人角色,辅助完成考古知识的趣味化表达。
传播力:在抖音平台话题播放超300 万,引发历史 + 科技结合热议;
技术点:AI 角色建模 + 场景 3D 合成 + 内容个性化推荐
3. 《彝绣设计系列短视频》
运用 AI 图案识别技术提取传统彝绣元素,结合图像生成系统进行现代图案再创作,再通过短视频呈现“传统- 时尚- 故事”的视觉演绎。
特点: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 视频传播一体化
成果:被纳入云南省非遗数字化重点推广项目,打通“短视频带文创”路径
技术点:图像识别 + 风格迁移 + 批量剪辑生成
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瓶颈
1.AI 内容同质化、原创性不足
生成内容仍需人工参与提炼文化内涵,避免“工具思维”取代“策划思维”。
2. 本地化模型缺失
AI 对彝语口音、地方民俗、文化符号的识别和表达能力有限。
3. 技术成本与运营压力并存
商用 AI 平台费用较高,且视频生成工具需依托外部服务,缺乏本地自主平台。
4. 人才结构不匹配
编辑团队普遍缺乏 AI 视频制作技术背景,“技术型采编”队伍建设滞后。
五、发展建议与优化路径
1. 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视觉数据库
联合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建“彝绣图库”“神话图谱”“方言语料库”等数据资产,提升AI 视频内容的本地表达力。
2. 建立“人机协同”的视频创作流程
推动AI 工具与人工编辑深度融合,明确“AI 辅助创作 + 编辑内容把关”双重机制,确保文化深度与技术效率兼顾。
3. 推动“智慧视频编辑平台”建设
在现有融媒平台上叠加 AI 剪辑、语音合成、风格匹配等模块,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视频生产流程。
4. 强化 AI 视频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
设立“新媒体技术编辑”“数字影像运营师”等岗位,推动人员结构转型,同时建立以传播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5. 完善 AI 内容审核与传播安全制度
构建本地 AI 视频内容风险审查机制,加强版权、伦理、安全规范建设,确保传播合规有序。
六、结语
短视频正成为地方主流宣传主渠道,AI 技术的引入不仅显著提高了视频内容生产效率,更为楚雄这样的多民族地区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楚雄州融媒体中心通过“AI+ 非遗”“AI+ 历史”“AI+ 设计”等探索,初步构建了一个以本地文化为根、以技术驱动为翼的短视频传播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本地化、系统化、平台化建设,推动地方融媒体在智能时代实现从“短”到“强”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