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任务驱动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实践探索

作者

高远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板城镇中心校 067602

【摘要】本文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载体,构建"情境链—问题串—活动群"三维模型,通过解析《小蝌蚪找妈妈》等典型课例,探索在识字、阅读、表达三大领域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形成符合低学段认知特点的深度学习实施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  深度学习  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深陷“机械记忆”“碎片化学习”(如孤立识字、模式化阅读)等问题造成的浅层学习困境。在这种困境下,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显然是巨大的障碍。为此,国内许多语文专家学者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

语文深度学习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教师引领下的高阶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批判理解、迁移运用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其本质是突破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深度学习具有如下关键特征:

1.高阶思维导向: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如《皇帝的新装》中的谎言思辨)。

2.知识整合建构:建立新旧知识的网状联结(如汉字偏旁系统化归类)。

3. 情境化迁移: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能力(如撰写失物招领启事)。

4.文化浸润渗透:挖掘文本背后的审美意蕴与价值观(如《父爱之舟》的情感体悟)。

下面,笔者以统编一年级教材为例,谈谈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几点策略与实践。

一、建构.任务驱动与深度学习双维融合的教学模型

1.建立从"知识习得"转向"素养生成"的深度学习目标向度。比如,我们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构建了了如下教学模型:

(1)意象具象化,唤醒审美感知。运用"草芽尖尖→春燕衔泥"的意象链,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如校园嫩芽、春雨场景)建立具身认知。借助多媒体呈现江南荷叶田田、北国雪人憨态的地域性季节图景,拓展审美视野。开展"季节盲盒"触摸游戏,通过布艺荷叶、仿真谷穗等教具体验物候特征。

(2)语言结构化,深化审美理解。提炼"叠词图谱"(尖尖、圆圆、弯弯),比较"谷穗鞠躬"与"雪人挺肚"的拟人差异。创编季节童谣接龙:"春天__轻轻唱,夏天__沙沙响",强化语言韵律审美。搭建"季节调色盘"语言支架:春的青翠、夏的碧绿、秋的金黄、冬的雪白。

(3)表达情境化,提升审美创造。设计"四季小剧场":学生用肢体模仿种子破土、麦浪翻滚的生命律动。开展"我的季节明信片"创作:将方言童谣、家庭节气习俗融入绘画表达。构建"校园物候观察站":持续记录玉兰花开、银杏叶落等微观变化。

(4)评价多维化,促进审美迁移。建立"审美成长档案袋":收录朗读录音、观察日记、创意作品等过程性证据。设计"四季发现者"徽章体系:包含自然侦探、诗歌达人、色彩魔法师等进阶维度。施"审美对话量表":从"发现美→描述美→联想美→创造美"四级评估。

这种教学转化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中建构审美经验,通过结构化语言训练提升审美思维,借助情境化表达实现审美创造,最终形成可持续的审美素养发展机制。

2.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真实任务—协作探究—反思迁移"学习闭环。

3.建立包含"汉字探源卡""阅读策略盒""表达能量条"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二、设计"三阶九步"操作框架

1.情境创设前三步:生活链接→认知冲突→任务发布。 例:《天地人》单元,我们创设"汉字博物馆"闯关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探究中三步:工具支持→协作攻关→成果展示。例:《小书包》课文开展"文具安全检测员"角色任务。

3.迁移拓展后三步:多维反思→跨域联结→创造输出。例:《口耳目》生字延伸"身体密码"绘本创作等。

三、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三大领域的任务设计

1.识字教学:文化溯源任务群。(1)单字探秘:设计"汉字放映厅"动画任务。如"日"字甲骨文演变探究;(2)字族归类:开展"偏旁家族见面会"游戏任务(如"扌"部汉字动作演绎);(3)生活应用:实施"超市标签侦查员"实践任务(采集商品包装中的认字成果)  。

2.阅读教学:思维进阶任务链。(1)具身感知:创设《青蛙写诗》"标点剧场"(用身体造型表现逗号、句号);(2)推理训练:设计《乌鸦喝水》"问题锦囊"("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办");(3)批判思考:组织《拔萝卜》"故事法庭"(辩论"小花狗该不该帮忙")  。

3.表达教学:情境赋能任务包。(1)微剧创作:《比尾巴》课文改编"动物选美赛"解说任务;(2)跨学科表达:《要下雨了》融合科学观察记录"天气密码本" ;(3)社会参与:"班级失物招领处"真实写作任务(撰写招领启事)  。

四、实施成效与反思

1.实践数据反馈。实验班较对照班的"问题提出数量"提升240% ;在"汉字结构理解""阅读策略运用"等维度表现显著差异(p<0.01);家长问卷显示92.3%学生主动开展课外延伸阅读 。

2.教学启示。任务设计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如《影子》课文的光影实验梯度设计) 。

需构建"脚手架系统"支持深度学习(提供思维导图模板、策略提示卡)  。

3.警惕"伪任务"陷阱(避免脱离语文本质的无效活动)

五、任务驱动下深度学习的实践意义

1.破解教学痛点。改变教学中“重字词轻情感”的浅表化倾向,通过沉浸式聆听深化共情。  解决《乌鸦喝水》教学中“标准答案束缚”,设计“无石子解决方案”开放性问题。

2.赋能学生发展。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从故事复述进阶到“生命成长”主题探究。  通过“汉字博物馆”任务,实现从识字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3.重塑课堂生态。构建“问题银行”“策略工具包”等支持系统,如《皇帝的新装》中的“谎言法庭”辩论。

结语:语文深度学习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范式转型,其发展将持续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任务驱动教学为低段语文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大单元任务设计,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启迪智慧的成长旅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荣生. 语文课程理论建构[M]. 上海教育出版社

[3]于泽元.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