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思维启蒙课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宁金芳 桑吉草 赵俊 周毛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案例背景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科学思维面临“从具象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散到系统”的关键过渡。《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要求大班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周围环境,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联系”,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则明确“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现实中,多数幼儿园科学活动仍停留在“感官体验”层面(如观察天气、认识温度计),缺乏“探究记录、逻辑推理、跨学科应用”等衔接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面对“天气观测实验、数据记录分析”等任务时出现适应困难。
STEAM 教育(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艺术 Art、数学 Mathematics)以“真实问题驱动、跨学科实践、过程性探究”为核心,恰好能弥合这一断层。本案例以“小小气象员”为主题,通过整合“天气观测”相关的STEAM 元素,设计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测天气、做工具、记数据”的过程中,同步培养“小学科学所需的探究能力”,实现科学思维的平稳衔接。
二、案例目标(聚焦幼小衔接)
(一)认知目标
1. 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天气类型,初步感知“温度、降水量”与天气的关联(为小学“天气与气候”概念铺垫);
2. 认识温度计、雨量器的基本功能,知晓“用工具测量→记录数据 $$ 分析变化”的科学探究流程(对接小学科学实验逻辑)。
(二)能力目标
1. 能独立使用简易工具(如幼儿温度计、自制雨量器)进行观测,并用“图文记录单”记录结果(培养小学所需的“测量与记录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天气播报板”,提升“任务分工、沟通协作”能力(适应小学“小组实验”学习模式);
3. 能根据一周观测数据,简单分析“天气变化规律”(如“周一到周三温度越来越高”),发展初步逻辑推理能力(衔接小学“数据归纳”思维)。
(三)情感目标
1.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减少对“小学科学学习”的陌生感与焦虑感;
2. 养成“长期观察、持续记录”的探究习惯,为小学科学学习奠定态度基础。
三、案例准备(衔接导向)
(一)物质准备
1. STEAM 探究工具:幼儿安全温度计(刻度简化为“冷/ 温/ 热” + 数字,过渡到小学精确刻度)、透明塑料瓶(制作雨量器)、记号笔(标注雨量刻度)、放大镜(观察云层);
2. 衔接性记录工具:设计“幼儿天气记录单(衔接版)”——左侧为天气符号(晴 / 雨等,幼儿勾选),中间为温度(“冷 / 温 / 热”选项 + 数字填写区,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写数字),右侧为“我的发现”(空白画图区,为小学文字记录过渡);
3. 小学参照材料:小学科学课本中“天气观测”的图片(如小学生用雨量器测量、填写记录册)、小学“天气播报”视频片段(激发幼儿“向小学哥哥姐姐学习”的兴趣);
4. 艺术与工程材料:彩纸、黏土、硬纸板(制作“天气播报板”)、彩笔(绘制天气符号)。
(二)经验准备
1. 教师准备:提前与小学科学教师沟通,明确“小学天气观测”的核心能力要求(如“会用简单工具测量、能连续记录3 天以上数据”),确保活动设计精准对接;
2. 幼儿准备:活动前 1 周,引导幼儿每天观察天气预报,初步认识“晴、雨”等天气符号;
3. 家长准备:发放《“小小气象员”亲子衔接指南》,建议家长带幼儿“观察户外天气、讨论‘今天穿什么衣服合适’”,并提醒“不急于教幼儿写数字,重点关注‘幼儿是否愿意观察、表达发现’”。
四、案例实施过程(分4 阶段,共2 周)
阶段 1:情境导入——“小学的天气课是什么样的?”(1 课时,40 分钟)
1. 小学参照激发兴趣:教师播放小学“天气观测”视频,提问:“小学的哥哥姐姐在做什么?他们用了什么工具测天气?”幼儿观察后回答:“他们在用像吸管一样的东西(温度计)”“在记录本子上画画”;
2. 问题驱动任务:教师展示幼儿版温度计、空白记录单,说:“我们也来当‘小小气象员’,像小学哥哥姐姐一样测天气、记数据,最后做一个天气播报板,好不好?”幼儿自主分组(4 人 / 组),初步讨论“想测什么天气内容”(温度/ 雨量/ 云层)。
阶段 2:STEAM 探究——“测天气,做工具”(3 课时,每课时40 分钟)
科学 + 技术——“用温度计测温度”
1. 认识工具:教师对比“幼儿温度计”与“小学温度计”(展示图片),说:“小学的温度计有很多数字,我们的温度计先记‘冷 / 温 / 热’,以后上小学再学精确数字”;
2. 动手测量:幼儿分组到户外(阳光下、树荫下)测量温度,教师引导:“把温度计放在手里捂一捂,看看指针会怎么动?”“阳光下和树荫下的温度一样吗?”;
3. 初步记录:幼儿在记录单上勾选“冷/ 温/ 热”,能力强的幼儿尝试填写数字(如“25”),教师不强迫,仅鼓励“把你看到的数字画下来或说出来”。
工程 + 数学——“做雨量器,标刻度”
1. 解决问题:教师提问:“怎么知道今天下了多少雨?小学哥哥姐姐用‘雨量器’,我们能用塑料瓶做一个吗?”幼儿讨论:“要在瓶子上画横线(刻度)”“下雨后看水位到哪条线”;
2. 工程制作:幼儿分组操作——将塑料瓶剪去上半部分,用记号笔从瓶底开始,每隔1 厘米画一条刻度线(教师协助标注“1、2、3”),完成后放在户外阳台;
3. 数学渗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刻度:“从 0 到 1 是 1 厘米,那到2 是几厘米?”为小学“长度测量”概念铺垫。
艺术 + 科学——“画天气符号,认云层”
1. 艺术创作:幼儿用彩笔绘制“晴(太阳)、雨(雨滴)、阴(乌云)”等天气符号,教师展示小学天气符号图片,说:“我们画的符号和小学哥哥姐姐用的很像哦!”;
2. 科学观察: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天空云层,讨论:“今天的云像什么?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教师引导:“厚厚的云可能会下雨,薄薄的云可能是晴天”,初步建立“云层与天气”的关联。
阶段 3:合作实践——“记数据,做播报板”(2 课时,每课时40 分钟)
1. 连续记录:每天晨间活动(10 分钟),幼儿分组轮流完成“温度测量、雨量观察、天气符号勾选”,记录单由小组共同填写(如 1人测温度,1 人勾选符号,1 人画“我的发现”);
2. 小组分工:教师引导小组明确角色(参照小学小组实验分
- 观测员:负责用工具测量;记录员:填写记录单;分析师:观察一周数据,说“发现”(如“周二下雨,雨量到了2 厘米”);设计师:用彩纸、黏土装饰“天气播报板”;
3. 播报板制作:幼儿将一周记录单贴在硬纸板上,用绘制的天气符号、黏土做的“小太阳/ 雨滴”装饰,完成后每组推选1 名“播报员”,模拟小学“课堂汇报”,说:“我们组测了一周天气,周一晴天,温度是温的,没有下雨……”
七、案例总结
本案例以“小小气象员”为载体,将STEAM 教育与幼小衔接科学思维启蒙深度融合,证明“STEAM 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拼接,而是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科学学习的‘桥梁’”。通过“精准对接小学目标、设计过程性探究、联动家园”,幼儿不仅掌握了“天气观测”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了“测量记录、合作表达、逻辑推理”等小学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缓解了衔接焦虑,未来,幼儿园STEAM 科学课程需进一步强化“衔接意识”,围绕“小学科学核心概念”设计主题(如“植物生长”“物质沉浮”),让 STEAM 教育真正成为“幼儿从幼儿园科学走向小学科学的平稳阶梯”,为终身科学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项目 : 本案例分析为《幼小衔接中科学思维启蒙课程的实施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GNJY[2024]GH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