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非遗数字空间的协同建构
栾博 杜冰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项目基金:
本文系1.202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介入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3YSB207)研究成果2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SIPT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元宇宙赋能文化创新——唐三彩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摘要:元宇宙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虚实共生的创新场域。本研究以唐三彩为例,通过“技术-文化-生态”三元融合框架,探讨元宇宙中非遗数字空间的协同建构机制。实证发现: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非遗要素的精准映射,沉浸式交互重构文化体验场景,区块链与智能合约保障数字版权生态。研究提出“技术赋能-文化转译-生态协同”三位一体路径,为非遗数字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元宇宙;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孪生;文化生态;虚实共生
引言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基因库”,正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文化语境消逝、传播渠道单一等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数字化技术是应对危机的关键路径。元宇宙凭借**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持续性(Persistence)三大特性,为非遗构建了“超时空文化场域”。据《2023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报告》,72%的非遗项目已尝试数字转型,但普遍存在“技术堆砌、文化失语、生态断裂”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元宇宙技术为切入点,探讨其赋能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虚拟现实(VR)、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非遗展示、传承、交易等环节的应用,提出“虚实共生、沉浸体验、价值重构”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型,旨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元宇宙与非遗数字空间
1. 元宇宙的定义与特征
元宇宙是基于扩展现实(XR,涵盖VR、AR、MR )、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整合而催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突破了现实世界的物理限制,搭建起一个平行于现实又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虚拟天地。其具有沉浸性,借助VR设备,用户能仿若亲身置身其中;交互性体现在用户与虚拟环境、其他用户间可实现自然交互。
2. 非遗数字空间的概念
非遗数字空间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的非遗展示、传承和交流的虚拟空间。它打破时空局限,将濒危或难以触及的非遗项目以数字化形式保存,使大众能便捷获取非遗知识,为非遗传承开辟新渠道。
3. 元宇宙赋能非遗数字空间
元宇宙为非遗数字空间提供了数字孪生、现实映射等技术逻辑,能高精度复刻非遗实物与场景。通过创造沉浸式体验,弥补了传统传承方式的不足,极大增强了非遗传播的趣味性与感染力。
4.唐三彩的“技术-文化-生态”三元融合
1. 技术维度:利用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唐三彩进行数字化建模和展示,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唐三彩数字藏品的确权和交易。
2. 文化维度:深入挖掘唐三彩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数字故事、虚拟展览等形式传播唐三彩文化。
3. 生态维度:构建唐三彩数字生态,包括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促进唐三彩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遗虚拟空间模式的四维架构:文化基因的数字化重生之路
数字技术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正经历着革命性重构。非遗虚拟空间模式通过文化层、技术层、场景层、生态层的四维架构,构建起传统文化基因的数字化生存体系,开启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崭新范式。元宇宙技术赋能唐三彩,通过四维重构,实现了从静态文物到动态数字生命体的跃迁,为非遗数字化传承提供创新范式。
1.文化层:基因解码与数字孪生
在文化层,非遗的基因解码与数字孪生构成基础框架。通过符号学解构、工艺技法拆解、仪式流程建模等数字化学术研究,将非遗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计算、可编辑的数字代码。苏州宋锦织造技艺的数字化建模案例显示,经纬交织的算法逻辑可还原传统织造智慧,形成可无限复制的数字孪生体。
2.技术层:虚实融合与智能交互
借助扩展现实(XR)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实共生的唐三彩元宇宙空间。用户通过VR设备可化身唐代窑工,在虚拟窑场中体验从制胎、施釉到烧制的完整流程,AI助手实时纠正手势动作;AR技术将数字唐三彩投射至现实场景,手机扫描茶具即可浮现三彩胡人俑执壶斟茶的动态叙事。区块链技术则为每件数字唐三彩生成唯一NFT身份证,确保创作权属可追溯。
3.场景层:沉浸叙事与跨界融合
元宇宙为唐三彩打造多维度叙事场景。在“数字丝路”虚拟展中,用户可驾驶载有三彩胡商俑的骆驼商队,沿长安西市至波斯驿站进行文化贸易;时尚领域推出"三彩霓裳"虚拟服饰,将唐三彩的宝相花纹、骆驼造型转化为可穿戴数字资产;游戏《盛唐幻想》中,三彩镇墓兽化作灵宠伴随玩家闯关,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年轻群体的娱乐体验。
4.生态层:价值循环与社区治理
基于Web3.0构建去中心化生态,唐三彩数字工匠通过链上工坊创作动态NFT作品,销售收益按智能合约自动分成;聚集陶艺家、历史学者、数字艺术家共同制定元宇宙三彩美学标准,用户通过持有治理代币参与决策。这种开放生态既保护了文化基因的原真性,又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创新,使千年唐三彩在数字时空中持续焕发活力。
从物理残片到元宇宙数字资产,唐三彩的数字化转型印证了四维架构的实践价值: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保存是根基,技术创新是桥梁,场景重构是触点,生态进化则是永续动力。这种模式不仅为非遗保护开辟新路径,更让传统文化在虚拟时空中完成了现代性转译。
三、文化重构: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价值创新
1. 活态传承路径:
利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采集唐三彩数据,通过3D建模构建唐三彩数字模型库,永久保存珍贵信息。线上依托数字展览平台与社交媒体,展示唐三彩之美,吸引全球关注。线下开展唐三彩数字化体验活动,借助VR、A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制作流程,激发兴趣。例如打造VR体验空间,观众能 “亲临” 古代作坊,目睹工匠制作。同时,开发唐三彩数字化教育课程,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的热爱。
2. 文化价值重塑
从文化内涵挖掘入手,将唐三彩承载的唐代社会风貌、审美情趣等元素提取,通过数字叙事呈现。如制作动画短片,讲述唐三彩在唐代贸易、生活中的故事,让文化价值生动展现。在文创领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唐三彩数字图案应用于文具、饰品等产品。像以唐三彩马造型开发的创意书签,既具实用价值,又传播了非遗文化,使唐三彩从历史文物转变为兼具文化与经济价值的现代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价值的重塑与升华。
四、实证研究:唐三彩数字空间建构
1. 技术实现路径
数字孪生系统建设:运用3D建模技术,对唐三彩文物进行全方位高精度扫描,采集文物的形状、纹理、色彩等细节数据。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存储和管理海量的唐三彩数字信息,搭建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文物在虚拟空间的真实复刻。
沉浸式体验设计: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唐三彩观赏和交互体验。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走进虚拟的唐三彩展览空间,近距离观察文物;AR技术则可将唐三彩以立体形式呈现在现实场景中,增强互动性。
2. 文化转译策略
符号提取:深入研究唐三彩的造型、色彩、图案等元素,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如骆驼造型、仕女服饰图案、蓝釉色彩等。将这些符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于数字空间的界面设计、交互元素中,强化文化标识。
叙事创新:突破传统的文物介绍方式,以故事化、情节化的方式讲述唐三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例如,通过动画短片展现唐三彩制作工艺的传承,或模拟古代贸易场景,呈现唐三彩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3. 生态系统搭建
构建包含博物馆、文化机构、科技企业、教育部门和用户的数字生态系统。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提供文物资源和专业知识,科技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和平台搭建,教育部门将数字空间融入教学,用户通过参与互动提供反馈,形成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数字生态。
结语
在元宇宙视域下对唐三彩非遗数字空间展开的“技术-文化-生态”三元融合实证研究,是一次极具开拓性与深远意义的探索。从技术层面,多元前沿技术协同搭建起唐三彩数字孪生系统与沉浸式体验平台,为非遗数字化呈现筑牢根基,打破了时空局限,让古老的唐三彩跨越岁月,以全新的数字姿态触达更广泛受众。文化转译策略的实施,精准提取唐三彩文化符号并创新叙事,让文化内核在数字世界中鲜活传承,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的深度对话。而生态系统的搭建,则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非遗数字保护与传承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