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作者

巴卓

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巴青乡人民政府 省市: 西藏自治区 邮编: 852100

摘要: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展现出多样化的临床症状,像肺炎、高热、呼吸窘迫及内脏的大范围出血,这些复杂的表现给兽医在临床上的准确诊断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此外,该疾病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乃至皮肤破损处等多种通道侵袭健康牛群,这无疑加剧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鉴于此,针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措施

引言

畜牧业领域内,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作为一种频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对牛群健康状态造成重大威胁,同时也显著影响养牛行业的经济收益。此疾病的核心致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其特点在于发病过程迅猛且具备高度的传染性。一旦在牛群中暴发,该病一般能迅速蔓延,引发较高感染率与死亡率,对养牛业构成严峻挑战。

1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

第一,发病经过。多杀性巴氏杆菌展现独特形态,其菌体为两端略显圆润、中央微微隆起的短小球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这种病菌对环境条件较为敏感,一旦暴露在干燥空气中会迅速失去活性,然而,在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中可以保持6到10天的存活能力,特别是在腐败的尸体中,其存活时间会更加延长。直接阳光照射或高温条件能立即致其死亡,常见消毒剂亦能有效杀灭。此外,它对磺胺类药物和土霉素具有高度敏感性。病畜不断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释放有致病力的病菌,然后污染饲料、水源、工具及周边环境。感染途径主要为经消化道摄入,其次是通过飞沫流入呼吸道感染健康牲畜,也存在通过皮肤破损处或媒介昆虫如蚊蝇叮咬传播的情况。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像过热、寒冷、湿度大、过度拥挤、通风不畅、运输疲劳、饲料突然更换、营养失衡及饥饿等,均可削弱动物体质,增加其感染风险[1]。

第二,临床症状。急性败血型病牛在初期阶段,体温会迅速攀升至41至42℃,表现出反应迟钝、精神不振、肌肉震颤显著的症状,同时呼吸变得急促,脉搏加快,眼结膜呈现鲜红色充血,食欲完全消失,不再做反刍。病牛呈现腹痛迹象,频繁回头顾腹,排泄物初为粥样,然后转为液态,包含粘液、血液,发挥出臭味。此病程来势很快,可能保持12到36小时。除全身性症状外,其典型表现为颌下与喉部肿胀,水肿有时可影响至垂肉、胸腹、四肢区域。眼部红肿、流泪,伴有急性结膜炎症状。呼吸困难加剧,皮肤和粘膜颜色发暗,由紫至青紫,最终常因窒息、严重腹泻导致的体力衰竭而死亡。

2诊断

首先,临床症状观察。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临床体现丰富多样,涵盖高热、肺炎、呼吸窘迫及内脏广泛性出血等症状。依据其临床症状表现,该病可被细致分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浮肿型三种。当中急性败血型病牛的表面温度会很快上升到41-42℃,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全然消失,反刍停止,伴有腹痛与腹泻,排泄物中常含有粘液、血液。病程极短,大约12-36小时,病牛多因体力衰竭、虚脱而死亡。浮肿型病例除全身症状外,颌下喉部肿胀,可能扩至胸腹四肢,眼部红肿流泪,呼吸难,皮肤粘膜青紫,易窒息死亡。肺炎型则表现为胸膜肺炎,病牛高热、呼吸不畅,干咳转脓性鼻液,胸部叩诊浊音,肺部有异常呼吸音及水泡音。其次,病理变化检查。对病死牛实施病理学剖检,可观察到内脏普遍性出血,尤以黏膜、肺腑区域出血显著。肺脏显著肿大,表面展现大理石样花纹病变,胸腔内存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致使胸膜与肺黏膜发生粘连[2]。

最后,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验证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重要方法。在病料采集环节,需无菌条件下获取病死牛的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样本。接着实行细菌培养步骤,把收集到的病料样本接种到马丁血琼脂平板上,然后放置于37℃的恒温培养环境中,让其生长18到24小时。在观察期间,可以看到有微微隆起、圆形、大小类似米粒且带有灰白色半透明状的菌落形成。为持续检验,采用美蓝染色法对分离出来的细菌进行涂片处理,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呈现卵圆形、两端颜色较深的细菌,这与巴氏杆菌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还需实施生化试验,包括M.R.试验、V-P试验及糖分发酵试验等,以精确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开展药敏试验,明白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治疗提供参照。

3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牧场需营造优质的饲养氛围,确保牛舍干燥、通风良好且保持卫生。按期对牛群的食槽、住所进行清洁,并迅速处理排泄物,以降低病菌繁殖的可能性。提供全面营养的饲料,保障日粮均衡。避免畜禽混合饲养,以减小交叉感染的风险。面对应激反应增强的状况,如长途运输或天气急剧变化时,可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增强免疫力的成分。在灭活疫苗预防接种患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病牛时候,对于体重超过100kg大牛,采取皮下、肌肉注射方式种植6mL疫苗;而对于体重不够100kg小牛,则种植4mL疫苗。首免后1个月增强一次,之后每9个月加强,高发区建议每6个月免疫。按期开展抗体水平检测,确保免疫成果。对免疫失败的牛做补免。一旦发现病牛,应立即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对与病牛接触过的牛开展密切观察,必要时做预防性治疗。对病牛所在的圈舍、饲养工具和周围环境实行全面消毒。消毒药液可使用5%漂白粉、3%氢氧化钠、10%石灰乳等。消毒工作应按期开展,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季节。

3.2药物预防与治疗

在疫情高发时段、长途运输前后,可向牛投喂预防性药物,例如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等,但需警惕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及耐药性问题,严禁过度使用。对于已确诊感染的病牛,应及时给予治疗,常采用静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或牛用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时应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灵活调节用药剂量及疗程。在治疗期间,还需强化护理,采取对症治疗办法,像补充体液、调整酸碱平衡等。

3.3加强监测与疫情报告

按期对牛群做疫情监测,了解疫情动态。对疑似病例做及时诊断、报告。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刻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配合兽医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处置工作。例如,冬季某奶牛场暴发巴氏杆菌病,原因是泌乳牛舍拥挤、粪污清理不及时及奶牛食用冰冻变质饲料导致免疫力下降。防控举措方面,首要任务是对病牛实施隔离治疗,遏制疫情蔓延。治疗方案可选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氟尼辛葡甲胺实行连续三天的肌内注射,或选择硫酸头孢喹肟肌注并联合美洛昔康注射液静脉给药,效果明显。全场需到紧急防疫状态,每日采用2%火碱实行全面消毒,直至连续一周无新发病例后,再把消毒频率调整为每周两次[3]。兽医需增大巡查力度,利用电子红外体温计对所有牛做体温监控,一旦发现体温达到、超过39.5℃的牛,立即采取预防性治疗手段。增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无霉变且新鲜,添加脱霉剂保护肝脏、增强奶牛免疫力。对健康牛紧急接种巴氏杆菌病疫苗,并留意免疫反应。经过上述防治措施的实施,该奶牛场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病牛逐渐康复,未再出现新发病例。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需全方位考虑饲养管理优化、免疫接种实行、病牛隔离与消毒、药物预防及治疗应用,以及疫情监测与报告等多个环节。采取这些综合措施,能够有效阻止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暴发和传播。

参考文献:

[1]王琦,李建,刘元杰,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效力检验用攻毒菌的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24,58(08):9-14.

[2]朱杰,赵旭,东笑,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评估[J].中国兽医学报,2024,44(01):80-87.

[3]宋晓霞.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疗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3,(1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