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班值日生制度的劳动教育价值重构与实践

作者

卓么吉 才让卓玛 卓玛才让 当子草

夏河县拉卜楞幼儿园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班值日生制度作为“常态化劳动场景”,天然具备“日常性、实践性、社会性”的优势—幼儿通过承担“整理桌面、分发餐具、照料植物”等任务,可初步形成劳动习惯与责任意识。然而,当前多数幼儿园的值日生制度仍停留在“机械执行”层面:任务由教师统一分配(如“今天你擦桌子、他摆椅子”),幼儿被动完成;评价侧重“是否做完”,忽视劳动过程中的思考与情感体验;价值定位局限于“培养生活技能”,未能关联“探究能力、社会合作”等核心素养,导致值日生制度沦为“形式化劳动”,难以真正激发幼儿的劳动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大班值日生制度劳动教育价值的现存问题与重构方向

(一)现存问题:价值窄化与实践偏差

1. 价值定位单一化:将值日生劳动等同于“技能训练”,仅关注幼儿是否“会擦桌子、会摆餐具”,忽视“责任意识、合作能力、问题解决”等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2. 任务设计碎片化:值日生任务多为“孤立的重复性工作”(如每天固定擦桌子),与幼儿生活经验、探究兴趣脱节,难以激发持续劳动热情;

3. 幼儿参与被动化:任务分配、规则制定由教师主导,幼儿缺乏“自主选择任务、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如幼儿想“尝试分发水果”却被安排“整理玩具”,导致劳动积极性受挫。

(二)价值重构:从“技能层”到“素养层”的三维升级

结合大班幼儿“主动探究、渴望自主、社会性发展加速”的年龄特点,将值日生制度的劳动教育价值重构为以下三维目标:

1. 素养培育维度:以劳动为载体,培养“责任意识”(如坚持完成照料植物的任务)、“合作能力”(如与同伴分工整理图书角)、“抗挫折能力”(如解决“餐具不够分”的问题);

2. 探究启蒙维度:将值日生任务转化为“微型探究项目”,如“餐桌小管家”任务中,引导幼儿观察“谁没带餐具”“如何快速分发不混乱”,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

3. 生活联结维度:让值日生劳动对接“真实生活需求”,如“自然角照料”关联“植物生长规律”的认知,“班级卫生整理”关联“健康生活”的意识,实现“劳动与生活、认知的深度融合”。

三、大班值日生制度劳动教育价值落地的实践策略

(一)任务设计:从“机械重复”到“生活化、探究性”

1. 任务内容生活化,关联真实需求:围绕班级“一日生活环节”设计值日生任务,确保劳动服务于真实生活,而非“为劳动而劳动”。例如:

2. 任务难度分层化,适配个体差异:根据幼儿能力差异设计“基础任务 + 挑战任务”,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图书角整理”任务:

- 基础任务(能力较弱幼儿):将散落的图书放回书架,按“大小”简单分类;

- 挑战任务(能力较强幼儿):按“绘本主题(故事类/ 科学类)”分类摆放,制作“图书指引卡”贴在书架上,帮助同伴快速找书。

(二)实施过程:从“教师主导”到“幼儿自主”

1. 自主排班与任务选择:放弃教师“轮流指派”,改为“值日生自主申报制”——每周一,幼儿通过“举手申报 + 同伴投票”确定本周值日生(每组5 人,确保每人每周至少1 次),再从“环境小卫士”“餐具小管家”“自然角园丁”等任务中,自主选择 1-2 项擅长的任务,教师仅在“任务分配不均”时(如多人选“餐具小管家”)引导协商(如“本周你选餐具任务,下周让给其他同伴,怎么样?”)。

2. 自主解决劳动问题:当值日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直接告知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例如:

- 问题1:“餐具小管家”发现餐具数量不够(少2 个碗),教师提问:“我们可以去哪里找备用碗?如果备用碗也没有,怎么跟没拿到碗的小朋友解释?”幼儿讨论后,自主去“后勤室借备用碗”,并学会“礼貌告知同伴‘稍等,马上给你拿’”;

- 问题2:“自然角园丁”发现浇水后土壤仍很干,教师提问:“为什么浇水了土壤还干?是不是浇水太少?还是水流太快漏到外面了?”幼儿通过“观察浇水时的水流情况”,发现“水流太急导致水从花盆底部漏出”,进而自主调整“浇水方式(缓慢倾倒)”。

(三)评价方式:从“结果导向”到“过程性、多元化”

1. 评价重点转向“劳动过程”:不再以“桌子擦得干不干净”“餐具分没分完”为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幼儿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尝试解决问题”“是否与同伴合作”。例如通过“值日生成长记录册”记录:

- “小宇今天当‘餐具小管家’,发现少2 个碗后,主动去后勤室借,还安慰了没拿到碗的同伴,虽然分餐具慢了一点,但解决问题很积极”;

- “小雅整理图书时,遇到‘分不清主题’的绘本,主动请教同伴,最后一起完成了分类,合作意识很强”。

2. 评价主体转向“幼儿参与”:每周五开展“值日生分享会”,让值日生自主分享“本周做了什么任务”“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再由同伴投票选出“本周最负责值日生”(不设名额限制,只要同伴认可即可当选),最后教师补充评价(侧重“幼儿没注意到的细节”,如“我发现小浩整理桌面时,还帮旁边的小朋友捡起了掉在地上的毛巾,很贴心”)。

四、实践案例:大班“班级后勤小团队”值日生项目

(一)项目启动:源于幼儿需求,确定劳动方向

大班幼儿在一次“班级混乱吐槽会”上提出:“吃饭时总有人拿错餐具”“自然角的植物快蔫了没人管”“图书角的书乱七八糟找不到”。教师顺势引导:“我们可以成立‘班级后勤小团队’(值日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好不好?”幼儿投票确定“餐具组”“植物组”“图书组”三个值日生小组,自主申报加入。

(二)项目实施:幼儿主导,深化劳动价值

1. 餐具组:从“分发”到“管理”:

- 幼儿自主制定“餐具管理流程”: ① 餐前 10 分钟清点数量; ② 按“1 人1 碗1 勺1 筷”摆放; ③ 餐后回收破损餐具并记录;

- 遇到“幼儿挑食不想要勺子”的问题,幼儿讨论后决定“在餐具旁贴‘按需取用’提示卡”,既尊重幼儿需求,又避免浪费。

2. 植物组:从“浇水”到“探究”:

- 幼儿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每天记录“叶片数量、土壤干湿、是否有虫”;

- 发现“多肉植物叶片变软”,通过观察与讨论,得出“浇水太多导致烂根”的结论,进而调整“浇水频率(从每天1 次改为3 天1 次)”,体现“劳动中的探究思维”。

3. 图书组:从“整理”到“服务”:

- 幼儿按“故事类、科学类、绘本类”分类图书,制作“彩色指引卡”(红色 Σ=Σ 故事类,蓝色 Σ=Σ 科学类);

- 为“找不到书的同伴”提供“图书导航服务”,如“你想找什么书?如果是故事书,看红色指引卡的区域”,培养“服务意识与表达能力”。

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值日生制度的“个性化支持”与“家园协同”机制,让值日生制度真正成为“幼儿劳动教育的常态化载体”,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自主管理与责任意识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