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顾清
盐城工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标识,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载体样式。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 [2]。新时代,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缘由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基因,其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既必要且可行。
(一)融入何以必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情感与价值并非抽象生成,而深植于五千年文明积淀之中。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传统典籍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情感资源与意义框架。若割裂这一文化基因,爱国情感极易滑向空泛口号。其二,多元社会思潮加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借助大数据推送与碎片化传播,消解大学生对国家的整体性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厚重的历史纵深与价值整全性,重建国家认同的连续性叙事,为青年提供抵御思想撕裂的“文化抗体”。其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国家理念、“多元一体”民族格局、“通史通识”的历史思维,为高校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教育提供了系统而深刻的学理支撑。
(二)融入何以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为二者融合搭建了桥梁。一是内容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一体”“和而不同”“舍生忘死”等理念,与爱国主义教育所倡导的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集体主义等内容相呼应。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进路,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个人—社会—国家”逻辑同构,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二是特征相一致。在结构上看,二者均以“情感—价值—实践”为递进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礼乐教化激发民族情感,借由经典诠释确立价值,最终以“知行合一”导向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遵循“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规律开展。在内容上看,二者具有传承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传承性,体现为根植文化基因与爱国传统在当下的历史延续;民族性,表现为凝聚民族精神与身份认同的共同体意识;时代性,则是回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三是价值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在价值追求上高度统一,均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高指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在价值旨归上共享“共同体”理念。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在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国家维度:以“天下为公”增强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忠君爱国、维护民族统一、追求协和万邦等,蕴含着深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情怀等。如,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体现了对国家至高无上的忠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忠君爱国”升华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体伦理,蕴含着深厚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中国古代协和万邦的国际情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此为资源,能强化大学生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国际责任感。一方面,在历史叙事中揭示“大一统”国家形态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在全球治理语境下诠释了“协和万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同构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二)社会维度:以“民为邦本”激发公共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国而忘家”的奉献精神、“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和“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治意识等,并将其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调节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伦理体系。“先天下之忧而忧”“但愿苍生俱饱暖”等思想,彰显了士大夫关注民生疾苦、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融入这些内容,可将其转化为倡导奉献精神、社会责任与法治意识的文化资本。例如,“仁者爱人”的伦理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相贯通,可培育学生投身公益、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法不阿贵”所蕴含的平等正义理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契合,可强化学生对法治精神的信仰与对制度规范的敬畏;“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与现代职业伦理价值相耦合,可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的“知行合一”。此类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的互释互证,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三)个人维度:以“修齐治平”贯通人生理想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进路,个人通过修身养性,提升自身道德品质与能力素养,进而实现齐家,最终将个人理想抱负与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相结合。二者具有内在同构性,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用以倡导“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统一,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昌盛,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高校通过经典诵读、仪式教育、情景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格物致知”中求真、在“诚意正心”中向善、在“修齐治平”中尚美,进而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辩证统一起来,并以“业广惟勤”的实践品格锤炼创新能力,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审视
当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提升融入效果,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一)融入课程教学的意识有待增强
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主动将二者相融合,直接影响融入成效。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意识的淡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仍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未能从“意义赋予”的层面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教育作用。在课程目标上,将嵌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化为点缀式案例,缺乏与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结,导致学生难以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中理解爱国主义的生成机制。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未能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 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专业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精神的深度培育。例如,一些理工科专业教师在课程讲授中专注于公式推导、技术讲解,忽略了其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科技智慧以及古代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热衷于模式化、知识化、理论化的讲授,容易出现知行不统一、行为不理性等现象。[4]
(二)融入网络平台的内容有待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目前,由于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与专业的文化传播团队,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的融入内容有待优化。一方面,碎片化、片面式的截取引用,融入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部分高校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时,只是简单地摘取几句经典名言或简单的历史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片段,缺乏对其整体内涵与精神实质的深入解读与系统呈现,也未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融入内容浅显化、泛娱乐化,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问题。一些网络平台为了追求点击率与关注度,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过度强调趣味性,而忽视了其思想性与教育性。比如,将一些历史事件或文化名人以夸张、戏说的方式呈现,甚至出现歪曲历史、误导学生的情况,极易引发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滋生。
(三)融入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待创新
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平台,但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技术手段陈旧。许多实践活动仅停留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传统形式上,未能充分利用 VR、AR 等现代信息技术,互动性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渗透性不强。此外,部分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融”“硬融”的问题,即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强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导致活动效果不佳。例如,部分高校在实践活动中以“拼贴化”方式将汉服走秀、祭孔仪式等传统文化符号与爱国主义简单嫁接,导致传统文化意涵与爱国主义价值目标断裂,既未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感共鸣,又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潜能。
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教学、网络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三维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知识链、情感链与行动链上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统一,实现二者的创新性发展。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加深爱国主义教育“纵深感”
课堂教学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爱国主义内涵。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例如,通过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真实案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经过系统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度与认同度。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高校专业课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各专业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理工科专业为例,在讲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既可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古代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在文学、艺术等专业中,更可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传统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民族审美与文化特色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教育,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感”
新时代,网络平台已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宣传平台和创作平台,从而强化网络教育的价值传播和文化创新功能。一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高校应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上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学术讲座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涵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传统技艺等多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并通过在线测试、交流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二是运用网络宣传平台。高校可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图文、短视频等内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还可借助VR、3D等数字化技术搭建爱国主义文化虚拟场景,使爱国主义文化的宣教方式更加贴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接受习惯。[5] 三是开发网络创作平台。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主题征文、设计制作等形式多样的线上文化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短视频等创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个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融入作品中。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行动力”
实践活动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属地文脉资源和社会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爱国行动力。首先,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高校可通过传统礼仪展示、民俗体验、经典诵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情感。其次,借助属地文脉资源增强“沉浸式”体验。高校应充分利用属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文脉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与博物馆、纪念馆合作,开展参观、研学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更广泛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再次,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强化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华优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