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治观念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刘家斌

湖北省钟祥市兰台中学 4319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初中生的网络行为日益频繁,但缺乏法治观念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初中生由于对法律与道德界限的模糊认识,频繁发布不当言论,甚至涉及名誉侵权和隐私泄露等法律问题。以某初中生小张为例,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未经核实的负面信息,导致被害方起诉,面临法律追责。该事件揭示了初中生在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缺失。提升初中生的法治观念,需要学校通过法治教育课程、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其法律意识,并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开展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关键词: 初中生,法治观念,网络行为,法治教育,家校合作

引言: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法治观念,常常忽视网络行为的法律后果。近期,某初中生因发布不实言论而引发名誉侵权诉讼的案例,暴露出初中生在网络空间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认知。此类事件的频发,显示出青少年法治教育亟需加强。研究网络环境下初中生的法治观念缺失及其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法律风险。

一、初中生网络行为中的法治观念缺失问题剖析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部分初中生由于对法律和道德界限的模糊认识,频繁进行不当言论和行为,严重时甚至引发法律后果。以小张为例,他在一次社交媒体上的发布中,未经核实的负面信息迅速传播,最终被被害方起诉,面临名誉侵权责任。这一事件揭示了初中生在网络行为中缺乏对法律后果的深刻认知。对于他们而言,网络空间似乎是一个不受约束的虚拟世界,法律的存在和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初中生对网络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认知也存在显著缺失。许多学生未能正确理解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敏感性,轻易将自己的私人信息公开,甚至泄露他人隐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小张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互动时,未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辞可能侵犯他人的个人隐私权,进而导致了法律纠纷【1】。这种行为的发生,反映出学生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以及对网络隐私保护法规的基本理解。

初中生对于网络言论自由与言论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较大误解。由于网络平台常常被视为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许多学生在发布内容时忽视了其背后的法律责任。这种误解使得他们在没有考虑到法律后果的情况下,随意发布内容,进而侵犯他人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小张在发布不实言论时未能意识到这些言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且一旦产生不良后果,其所面临的法律责任远远超出个人预期。

二、提升初中生法治观念的有效对策

提升初中生法治观念的有效对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既包括教育内容的完善,也包括实际操作的落实。对于初中生而言,法治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明确网络行为的合法性与道德底线。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结合当下网络环境的热点问题,向学生讲解网络言论、隐私保护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法律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中的法律风险及后果,从而加强其法律意识。对于像小张这样的学生,若能在早期接触到相关法律知识,便能有效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

家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还应参与到孩子的法治教育中。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可以确保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正确的网络使用教育。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网络空间中的规则与责任,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言论自由和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学生因轻视法律后果而做出不当行为。家长与学校共同推动法治教育的实施,能够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2】。

学校与社会应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组织网络安全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和公安人员到校进行交流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特别是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等实践性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法律的威慑力和规范作用。最终,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在初中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避免类似小张这样的网络行为引发法律纠纷的情况发生。

三、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网络法治教育路径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责任,不仅在课堂内提供法治教育,还要将法治意识渗透到课外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程序,了解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网络行为的规范性也应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体系中,特别是针对如何正确处理网络言论、信息保护和版权问题进行专项教育。

家庭教育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行为和对法律问题的关注,会直接影响孩子对网络行为规范的认识。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孩子在网络中的活动,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存在不当的网络行为。同时,家长还应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法治教育中,通过家庭讨论、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3】。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家长自己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

以某省一所初中的案例为例,该校通过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在一次全校范围的法治教育月活动中,学校联合当地法律机构开展了关于网络欺凌、隐私泄露和版权侵犯等问题的专题讲座,并组织了法律专家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学校不仅通过课堂教育传授相关法律知识,还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网络行为的讨论,分析现实中的网络纠纷案例,让学生和家长对网络法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中,约85%的学生表示对网络言论的法律后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约90%的家长表示愿意与学校合作,共同参与孩子的网络法治教育。通过这种家校合作模式,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合力,共同推动了学生网络法治观念的提升,不仅有效预防了类似小张因不当言论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也为更多学校和家庭提供了可操作的法治教育路径。

结语:

通过对初中生网络行为中的法治观念缺失问题的分析,能够看出其对法律后果的认知不足,容易引发网络纠纷与法律责任。提升初中生的法治观念,需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学校应通过法律课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家长则应与学校合作,形成合力,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防范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的不当行为,保障其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栾军,樊振明.初中生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径探索[J].读写算,2024,(27):9-11.

[2]蔡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路径分析[J].吉林教育,2024,(18):50-52.

[3]徐亚灵,黄智勇.初中学生正向网络行为培养、网瘾预防的学校策略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乐山七中分校;,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