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
尼格美
中共甘孜县委党校 四川甘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强调“明体达用、体用结合”的文化发展理念,为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保护中“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其时代活力。地处川西高原的甘孜州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创新性实践,成为践行这一思想的典范。本文从理论层面解析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地方文化保护的指导意义,并以甘孜州为案例深入探讨其文化传承的多元路径,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经验。
一、地方文化保护的价值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至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总要求。在地方实践中,这一思想体现为三重价值维度:一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甘孜州的文化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州拥有文化资源15073 项,涵盖不可移动文物4725 处、非遗项目407 项、古籍5315 册,其中新发现资源占比达 28.39% 。这些资源不仅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例如,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等4 项非遗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遗代表作,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二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文化保护不应是静态的保存,而应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乡城县为例,当地通过“四去四保”模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使白藏房成为兼具历史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活态遗产。数据显示,2023 年该县 12 个传统村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 万元,同比增长 17.8% ,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充分体现了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潜力。三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甘孜县通过保护十八军窑洞群、朱德旧居等红色遗址,并开展“甘仪少年行”等研学活动,引导青少年了解民族团结历史,强化文化认同,推动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甘孜州文化保护的实践路径:系统布局的“三步走”策略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甘孜州探索出“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路径,构建起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整体性保护,延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脉。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传统风貌逐渐消失的问题,甘孜州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编制了 7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形成“法治化 + 全域化”的保护体系。以乡城县为例,其“四去四保”模式通过《风貌管理办法》规范建筑风格,修复白藏房 1472 栋,并实施“绿盾行动”和“五改三建”,使传统民居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二是活态化传承,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其传承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甘孜州采取“教育融入 + 技艺创新”的双重路径:一方面,巴塘县将弦子舞纳入学校课间操,建立弦子舞数据库,有效解决传承断层问题;另一方面,道孚县设立藏式壁画传习所,非遗传承人四郎扎西招收80 余名学徒,将传统纹样应用于现代装饰,使非遗焕发新生。三是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激发内生动力。甘孜州积极落实“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理念,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路径。例如,G317 高原丝路文化走廊整合长征、茶马古道等文化资源,建成飞夺泸定桥核心展示园、得荣红军长征陈列馆等项目,2024 年石渠县依托黄河文化公园实现旅游收入 14.69 亿元。此外,2025 年甘孜县在格萨尔王城建成尼泊尔商贸街,创新“街区 + 展位”联动模式,引入22 家尼泊尔商户展示唐卡、手工藏毯,试运营期间单日客流突破 5000人次,销售额达1200 万元,成为推动南向开放的重要支点。
三、传承方式的创新探索:数字化、教育化与跨文化融合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指导下,甘孜州探索出三条科学有效的文化传承路径。一是数字化传承,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面对文化记忆流失的风险,甘孜州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例如,道孚县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收录壁画纹样、乐谱等数字资产,供文艺创作使用;甘孜县启动歌舞数据库建设,已完成锅庄80 首、格达弦子 24 首的录制。同时,雅江县梯子巷通过 AR 技术复原茶马古道场景,湖南博物院“数字甘孜”平台开发文物 3D 模型,使高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二是教育化融入,强化文化认同感。甘孜州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如巴塘县中小学将弦子舞设为必修课;甘孜县藏画培训班从技艺教学拓展至美学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此外,通过“甘仪少年行”等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赴朱德故居、三星堆等地学习,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群众美育方面,政府投入1200 万元改造 60 个文化院坝,配备农家书屋、舞蹈厅等设施,引导村民通过排练藏戏替代麻将娱乐,实现“文化润心”。三是跨文化对话,拓展共同体意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例如,龙泉驿区与甘孜县共建“东安湖 - 卓达拉山水相连同心”工程,通过共跳锅庄、互赠祝福等活动促进汉藏交流。国际文化贸易方面,尼泊尔商贸街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实现文化产品销售增长,政府同步开发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唐卡、藏香走向国际市场。节庆品牌如康巴艺术节、山地旅游节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线上传播量破亿,2024 年民族手工艺国际博览交易会促成30 家尼泊尔商户签约,销售额达8 亿元。
四、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地方样本
甘孜州的文化保护实践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三方面启示: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甘孜州通过立法保障文化保护,同时鼓励基层创新,如乡城县“四去四保”、理塘千户藏寨等模式,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未来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全域博物馆”等项目的系统化建设。二是科技赋能与文化本真的平衡。数字化虽为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但也需注意技术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潜在消解。建议建立“元数据标准”,在数字化过程中保留文化仪式的神圣性与手工技艺的独特性。三是构建跨区域文化共同体。应继续拓展“甘仪少年行”等研学项目,加强与东盟、南亚的文化交流,借助尼泊尔商贸街等平台打造“文化丝绸之路”。同时,需完善非遗惠益分享机制,确保村民在文旅产业中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倡导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念,在甘孜州的村落、校园与文化场馆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当乡城村民用传统工艺修缮白藏房,当巴塘弦子舞在校园响起,当尼泊尔工匠的藏毯在格萨尔王城展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华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层意义,正在于从民族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