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作者

林波

成都市彭州致和小学

引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强调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合作任务,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完善数学思维,在互助中突破学习难点。研究表明,科学分组、明确分工和适时引导是提升合作效果的关键要素,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具有显著优势,该方法通过组内讨论与分工协作,为学生创造了主动探究和思维碰撞的机会,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 "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 的模式。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培养了表达交流、逻辑推理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相对轻松的小组氛围中,学困生更愿意提出问题,优等生则通过讲解巩固知识,实现共同进步。这种互助互学的机制自然形成分层教学效果,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同时,合作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观点交流和方法讨论,促使学生不断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思路,从而培养元认知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为后续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深度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分组方式简单化,缺乏科学规划

当前许多教师在分组时往往采用简单的就近原则或随机分组,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差异。这种简单化的分组方式容易导致小组内部能力失衡,出现 " 强者主导、弱者旁观 " 的现象。部分小组由于整体能力偏弱而难以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而有些小组则因成员个性冲突无法有效合作。教师缺乏对小组结构的持续观察和动态调整,使得分组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合作学习的真正效益。

(二)任务设计不合理,合作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缺乏挑战性和探究价值,往往是一些简单问题的讨论或机械性操作。这样的任务无法激发学生真正的合作需求,学生个体独立就能完成,导致合作学习沦为形式。有些任务则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陷入困惑而无法有效开展合作。任务要求不明确、分工指引不清晰也是常见问题,学生不清楚合作的目标和各自职责,最终演变为少数学生包办或无序讨论。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忽视过程关注

现有的评价大多仍以小组最终成果为导向,忽视了对合作过程的关注和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反映每个成员的实际贡献,可能导致 " 搭便车 " 现象的产生。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观察和记录,难以对学生的合作技能、参与程度等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合作学习的真实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策略

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分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学习风格、表达能力、性格特征等多重因素,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等方法组建 4-6 人的合作小组。每组应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帮带结构,同时保持组间整体水平的相对均衡,确保公平竞争。要建立明确的角色轮换机制,设置组长、记录员、发言员、监督员等职责,定期更换角色,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岗位,全面发展各项能力。还要制定小组合作公约,明确讨论规则、时间管理、责任分工等要求,并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小组凝聚力,为有效合作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任务的设计应当立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选取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任务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合作需求,如设计需要多角度思考的解决问题任务,需要分工协作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任务,或者需要共同操作的几何图形探究任务。要提供清晰的任务指引和必要的学习支架,包括工作单、操作材料、信息卡片等辅助资源。任务难度要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保证合作必要性,又确保通过合作能够完成。同时要注重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确保合作过程能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加强合作过程指导与监控

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促进者和协调者的多重角色。要建立系统的巡视指导机制,深入各小组观察合作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巧妙引导回归,当遇到思维困境时提供启发式提示,当产生合作冲突时协助调解矛盾。要运用多种监控工具,如设计合作过程观察记录表,定期收集小组工作日志,组织小组长例会汇报进展。更要注重合作技能的培养,通过示范、演练等方式教授学生如何倾听他人、如何表达观点、如何达成共识、如何处理分歧等合作技巧,提升合作质量。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补充的多元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小组最终的学习成果,也要重视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沟通效果、帮助行为等方面。建立多主体评价机制,综合教师评价、小组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评价等多种视角,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制定详细的评价量规,明确合作态度、贡献程度、技能运用等维度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合作要求。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功能,及时肯定进步、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还可设立多种奖项,如最佳合作小组、进步最大奖、最佳贡献奖等,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五)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在物理环境方面,要优化教室空间布局,采用可灵活组合的桌椅,配备移动白板、展示区等设施,为小组讨论和交流提供便利。在学习资源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学具、参考书籍和数字资源,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心理环境方面,要着力营造安全、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勇于质疑、相互尊重。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相信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做好必要的支持保障。还要注重班级合作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团队游戏、合作项目等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使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的常态和特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究为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数学知识传递的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益的合作能力与学习品质。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差异化分组策略,完善评价体系,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宝凤 . 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J]. 家长 ,2024,(18):168- 170.

[2] 邸福晶 .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J]. 求知 导刊 ,2024,(03):44- 46.

[3] 程玉林 .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25):42- 44.

[4] 郭晓林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分析[J]. 理科爱好者 ,2023,(04):146- 148.

[5] 李娜 .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23):74-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