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园、校、家、社”联动开展幼小科学衔接之思与行
赵贞
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000
【正文】
一、立足园、校协同联动,建构幼小科学衔接多元实效路径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我园与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作为江苏省首批幼小衔接结对试点单位,于 2021 年 5 月正式建立幼小衔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通过分阶段系列专项探索,持续推进我园成为区域幼小衔接实践的先行示范单位。
1. 两校科学规划顶层架构,协同推进幼小衔接机制
作为全省首批幼小衔接结对试点单位,我园与二实小自建立研究联盟以来,率先构建了多层级协作体系。双方联合成立由校长、园长引领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步设立班级、年级组及校级三级专项研究小组。在深入研读《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共同制定《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阶梯式联合教研机制,为衔接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园重点围绕入学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积极培养幼儿入学准备应具备的“软实力”。二实小则聚焦入学适应(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努力帮助幼儿在入学适应过程中实现“软着陆”。通过双向协同机制,两校在“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的关键环节形成教育闭环,为幼小衔接工作的系统性推进提供了创新实践范本。
2. 双向联动开展主题教研,助推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园、校在共同构建双向共研机制的过程中,协同组建了由幼儿园与小学教师联合参与的专项教研团队。校际管理层定期举行“幼小衔接专项工作推进会”,由分管校长与园长共同主持会议。在持续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基础上,切实增强双方在“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成效,系统构建具有示范价值的策略框架、实施路径及核心内容体系。两校定期组织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研活动,协同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及教研领域的深度研究,通过强化专业引领,快速回应并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
同时,幼儿园业务副园长深入小学参与面向基础教育教师的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二实小则分批安排教师深入幼儿园开展为期两周的沉浸式跟岗学习。学习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科学有序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小学教师细致记录幼儿日常表现并填写观察表。观摩结束后,双方教师共同开展研讨交流,深化了对科学幼小衔接及全面育人理念的理解。
3. 园、校携手开展实践行动,确保幼小衔接扎实推进为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精神,两校联动整合教科研资源,系统规划幼小衔接课程进度。我园立足课程游戏化理念,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园本教研的核心任务。首先通过组织系统化的学习研训活动,促进全体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形成共识。其次,各年级组依据教育规律制定主题活动方案,使幼小衔接教育策略自然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其中,大班年级组教师聚焦“学习准备”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关键素养。通过开展课程审议与专题教研活动,我园组织幼儿参与多样化研学项目,包括参观小学校园、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与小学生面对面座谈、同小学教师研讨交流、制作入学物品清单、模拟课间十分钟活动以及创设小学学习情境区角等,系统推进“入学准备”教育工作。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多维度体验,有效落实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二实小通过多维举措深化“学习适应”能力培养,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重构教学空间布局、系统推进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深化探索性体验学习模式、优化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等。该校建立幼小教师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幼儿园骨干教师点对点进入小学课堂,与一年级班主任开展沉浸式教研活动。通过实地观察班级物理环境,深度解析学龄儿童发展特征与认知规律,重点围绕个性化主题活动课程的环境创设进行多轮专项研讨,最终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环境优化实施方案。
通过两校师资团队的协同合作,小学一年级各班级均形成了独特风格充分契合儿童成长规律。在特色衔接课程《校园初体验》《膳食小达人》《自主生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逐步掌握了餐食自取、书包整理等生活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加注重融入游戏元素、贴近生活场景及强化实践体验;同步开展的“班级智多星”“成长手账本”等趣味学习项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热情。这些系统化的入学适应教育举措有效助力幼童平稳过渡,真正实现了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双向衔接贯通。
二、深化园、家全面协作,构建幼小科学衔接长效共育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五项关键措施,其中第四项着重强调健全家庭、幼儿园、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我园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衔接理念,助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培育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规范、社交交往及独立思考等核心能力。通过系统化指导,引导家长构建多元化评估标准与科学幼小衔接认知,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确保幼儿在入学前做好全面且科学的准备。
1. 协同研学促进家长认知深化,建立科学衔接理念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幼小衔接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根基,家长持有的“衔接观”在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我园依托园本课程体系框架,以亲子互动为载体,经过系统化实践构建出三年一贯制的家园共育模式。通过聚焦 " 入学准备 " 这一核心切入点,借助多元化的活动向家长传播双向衔接的科学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家长群体的认知水平。
(1)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理念宣传
我园采取多元渠道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理念传播。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传达教育部《指导意见》核心要义,同步在园所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平台持续开展“幼小衔接新洲行”专题宣传活动。为扩大社会影响力,园所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达成战略合作,在“亲子957”官方平台独家上线“幼小衔接成长对话”系列专题片,系列可视化宣传活动获得家长群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积极反馈。
(2)构建多元幼小衔接家园协同机制
我园构建了多元化家园共育机制,通过专项调研收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疑问与建议,据此开展系列家校互动:寄送教育指导手册、举办一年级教师教育讲座、开设入学心理调适沙龙、推送小学实景视频、组织主题式班级家长会等,系统传递科学衔接理念与实施策略,助力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认知,
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同时,围绕小中大班不同阶段的入学准备目标,我园特别设计分层化家长观摩评估活动,邀请家长入园观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学习规范等核心素养的具体方法,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家长直观理解幼小衔接教育内涵,逐步构建科学育儿认知体系。
2. 多元赋能驱动教师专业深化,促进衔接效能优化我园立足研训赋能,构建多层次提升渠道深化教师专业素养。园所通过革新师资培养模式,持续强化教师在幼小衔接及家园协同育人领域的专业能力,帮助其系统掌握科学衔接策略与创新教育方法,为构建优质家园共育生态提供支撑,助推儿童身心协调发展。教研团队基于专题研修成果提炼核心要素,推出“幼小衔接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围绕入学准备关键点引导教师结合班级实践分享教育智慧,推动教育理念与带班经验有机融合。
教师专业素养的强化有助于增强其职业幸福感与价值认同,同时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更具自信与说服力,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积极配合反向赋能教师,显著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与发展内驱力,从而推动家校教育理念的协同发展,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为幼儿营造统一和谐的成长环境。
3. 家校联动精准施策,强效助推幼小科学衔接
在科学幼小衔接理念的专业指导下,幼教工作者持续深化实践探索,与家长在双向协同机制和科学衔接路径上形成共识,共同构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质教育生态。通过建立科学衔接教育观,家校双方同步组建“入学准备”及“家庭生活衔接实施策略”专项教研团队,遴选家长代表参与实践研讨,在动态优化中提升家庭教养方案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园所创新采用微视频记录优秀家庭实施案例,通过微信公众号系列专题推送实现经验共享,有效扩大科学育儿理念的辐射范围。该举措凭借鲜明的创新特色和显著的实践成效,获得家长群体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
三、整合园、社多元资源,生成幼小科学衔接缤纷教育活动
我园立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需求,以“入学准备”为核心导向,围绕科学探究与社会生活实践展开课程设计。通过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构建完整的幼小衔接支持体系,助力儿童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
1. 整合多元社区资源,构建幼小科学衔接有效路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强调,幼儿园需与家庭、社区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为幼儿成长营造优质环境。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及课程需求,我园围绕入学准备四个方面,系统构建社区资源与社会实践的联动机制:首先通过理论研讨明确社区资源、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间的教育关联,深化对环境育人功能的认识;继而构建以幼儿园为核心的资源开发体系,通过系统开发、深度挖掘、科学梳理和严格筛选形成规范化课程资源库,并对园所周边三公里范围的社区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同时建立三级教研机制(园级 - 年级 - 班级),经持续论证将自然与社区资源有机融入幼儿日常活动,精准把握教育契机、深挖课程价值,使社区资源成为幼小衔接的有效纽带,通过课程活动的深度实施助力幼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验。
2. 设计适宜社区实践,生成幼小科学衔接缤纷活动(1)走出去-- 社区资源深度浸润
随着园本资源体系的持续扩充与优化,各年级组紧密结合课程建设进程,立足儿童成长需求,充分整合周边社区及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指导要点》中“入学准备”的核心要求,深入探讨各发展维度对应的教育策略,系统规划并有序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小班“我们的社区”主题课程中,通过“探访邻里中心”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学习兴趣及责任意识。幼儿通过实地观察与亲身体验,不仅认识了便民服务设施的功能,更体会到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枢纽的重要作用。大班则通过“走进二实小”研学项目,重点培养入学期待、情绪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校园参观、联合主题班会、教师示范课等环节,幼儿直观感知小学生活样态,有效消除陌生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预期。此类沉浸式体验显著增强了幼儿对小学阶段的向往之情。这些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活动构建了生动的课程载体,幼儿在与环境、同伴及社会的深度互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更获得了深度学习的宝贵契机,为其全面健康成长创设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2)请进来-- 社会生活广泛体验
在系统调研和梳理社区资源过程中,我们发现园所及周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拥有职业专长的家长群体、具备特长的祖辈成员以及社区专业机构团队,均可转化为生动的课程资源,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协同力量。各年龄段在课程实施中创新整合多方资源:邀请医疗工作者开展“爱牙护齿”健康教育,联动社区长者组织敬老主题活动,组织家长志愿者进行烘焙工坊与科学探索等特色活动。通过主题课程深度开发、戏剧特色课程延展、班本课程个性定制等多元路径,小中大班分别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系列富有实践价值的幼小衔接教育活动。
据上,历经三年多的深度实践,我园通过建立幼儿园、小学、家庭与社会多方协同机制,系统规划科学幼小衔接实施路径,基于从单向衔接到双向衔接,进而走向多向衔接的实践研究进程,让我园对幼小衔接专项研究形成了更为清晰的理论认知和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未来,我园将继续立足教育部《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准备教育(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展开规律探索,不仅将“入学准备”贯穿至幼儿在园三年教育的全过程,同时经“园、校、家、社”全方位发力,基于多元实践、多维联动,进阶聚焦培育幼儿面向未来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全面高质量深化教改行动,为优化教育效能,提升育人质量,积极构建全社会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