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地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合的策略

作者

宋素娜

扶沟县县直幼儿园 461300

摘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重视,将其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成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本文探讨了在地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合的实践策略,包括设计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及建立评估体系,旨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合策略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然而,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诸多挑战亟待解决。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以期推动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深度融合。

一、在地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合的挑战

(一)认知层面的局限与挑战

教师在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其认知深度和理解程度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当前众多幼儿园教师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尚显浅薄,甚至存在某些误解和偏见。这种认知上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在策划和执行美术活动时,难以精准捕捉非遗文化的核心特质和独特魅力,进而影响了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教育效果。幼儿因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同样面临挑战。他们或许难以全面把握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从而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缺乏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如何在幼儿认知能力的框架内,遴选适宜他们理解和接纳的非遗文化元素,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资源条件方面的制约

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融合还受到了资源条件的显著制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教学资源相对稀缺,特别是针对幼儿的定制化教育资源更是凤毛麟角。这导致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活动时,难以找到贴合需求的教学素材和辅助工具,进而影响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也是制约非遗文化融入的关键因素。部分幼儿园受资金短缺或空间局限,无法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施以支撑非遗文化的教学活动。同时,专业非遗文化传承人和美术教师的匮乏,也严重削弱了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挑战

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融合还需面对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挑战。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貌。然而,在传承过程中,如何既保持其原始韵味,又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成为了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幼儿的审美偏好和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如何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创新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成为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这要求教师在策划和实施活动时,既要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又要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导向,以实现活动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二、在地非遗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活动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构建非遗美术课程体系

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是一项既具挑战性又充满意义的工作。我们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深入考察与筛选每一个文化元素,确保所选内容既彰显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又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扶沟虎头鞋帽与桐丘剪纸作为地方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幼儿喜爱。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融合文化背景与美术实践的课程。在小班阶段,通过展示虎头鞋帽与剪纸的精美作品,教师生动讲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制作工艺,引导幼儿初步领略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鼓励孩子们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自由涂鸦,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风格。随着孩子们认知水平的提升,中班阶段的课程开始注重动手实践。我们引领孩子们亲手尝试制作虎头鞋帽或剪纸,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制作工艺,深化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感悟。这种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进入大班阶段,我们进一步升级挑战,鼓励孩子们自主设计虎头鞋帽或剪纸图案。这一阶段的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潜能,让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突破。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实施,我们成功地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的美术课程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环境。

(二)创新非遗美术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至关重要。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淮阳泥泥狗工艺为例,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集文化背景与美术创作为一体的课程。在课程开始时,通过故事讲述、视频展示等手段,生动展现泥泥狗的历史传承与制作工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随后,引导幼儿亲手塑造泥泥狗,通过揉、捏、塑等技艺的亲身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观察泥泥狗的形态特征与色彩搭配,引导他们发现美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美术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三)打造地方特色美术课程

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我们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融合美术创作与基础物理知识的课程。在课程中,我们首先向孩子们介绍木板年画的制作工艺与历史渊源,让他们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随后,引导他们亲手制作年画作品,体验木板与颜料的奇妙碰撞。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引导孩子们探索色彩搭配的科学原理,了解不同材料对色彩表现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玉米包衣、麦秸等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与创造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精心筛选非遗文化精髓,构建特色美术课程体系,我们成功地将扶沟虎头鞋帽、桐丘剪纸、淮阳泥泥狗及朱仙镇木板年画等非遗元素融入幼儿园美术课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挖掘本地资源,打造地方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娟."融"地方非遗文化"创"美育特色课程[J].  2024(3):76-78.

[2]赖幸.传统技艺类非遗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D].沈阳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