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协作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骥 姜楠

吉林省四平市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136099

引言

随着现代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重大手术后恢复及多种危重症救治中被广泛应用。然而,长期机械通气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并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如何合理把握撤机时机、提高撤机成功率,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传统模式下,撤机多依赖医师的判断和护士的执行,但由于患者病情复杂、撤机评估标准多样,单一角色的判断往往存在片面性。呼吸治疗师作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重要专业人员,在呼吸机操作、参数调节与撤机评估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而临床护士则在患者日常护理、心理支持及病情监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两者协作不仅能弥补单一角色的不足,还能通过多角度的信息整合提高撤机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本文从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协作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撤机流程的关键环节,系统探讨协作模式对撤机成功率的影响及优化路径,旨在为临床重症护理和呼吸治疗提供参考。

一、机械通气撤机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现状

机械通气作为危重症支持治疗的重要措施,其目标不仅在于维持气体交换和纠正低氧血症,更在于为病情恢复提供过渡。然而,撤机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更是综合性决策。撤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氧合与通气能力达标、循环动力学稳定和意识状态良好等多个方面。临床实践中,撤机失败率依然较高,部分研究显示约有 15%-25% 的患者在撤机尝试后需要重新接入机械通气,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预后。目前,撤机主要依赖医生主导,但受限于信息沟通不足、评估环节不完善,撤机决策存在一定盲区。在此背景下,探索多学科协作尤其是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的联合干预,成为提高撤机成功率的重要方向。

二、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协作的必要性

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在撤机管理中各具优势,协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角色功能的互补性。呼吸治疗师熟悉机械通气参数设定与撤机模式选择,能够从呼吸力学角度进行精准调控;临床护士则贴近患者,能够持续观察呼吸模式、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为撤机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撤机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协作的重要性。撤机涉及评估、干预、监测和康复等多个环节,单一角色难以全面覆盖,而协作模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再次,临床安全性的要求。撤机失败往往导致病情恶化和再次插管,而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的协作能更快识别潜在风险,及时干预,降低失败率。此外,协作模式还可增强患者信任感,改善依从性,间接促进撤机成功。因此,协作不仅是专业分工的需要,更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必然选择。

三、协作模式在撤机关键环节中的应用

在撤机实践中,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的协作贯穿全过程。首先,在撤机前评估阶段,呼吸治疗师通过肺功能测试、呼吸力学监测和血气分析判断患者的撤机条件,护士则从整体护理视角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和心理准备。二者信息互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撤机决策。其次,在撤机实施过程中,呼吸治疗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呼吸机模式,如自主呼吸试验、间歇正压通气或渐进撤机方式,护士则负责观察患者在撤机过程中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变化,及时反馈异常情况。再次,在撤机后的过渡管理中,呼吸治疗师负责呼吸训练与气道管理,护士则强化护理干预,如体位调整、痰液清除和心理安慰,防止并发症发生。最后,在康复与随访阶段,协作模式能够通过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随访,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功能,降低复机风险。这一系列协作应用充分体现了跨学科整合的优势。

四、协作模式对撤机成功率的影响分析

大量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的协作对撤机成功率具有显著影响。首先,协作模式能够提高撤机评估的准确性,减少不恰当撤机尝试。多角度的联合评估使撤机时机更为科学,避免过早或过迟撤机。其次,协作能够提高撤机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呼吸治疗师精准调控和护士细致观察的共同作用下,撤机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再次,协作有助于提高撤机后的康复质量。呼吸功能训练与护理干预的结合,不仅缩短了康复时间,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最后,协作模式能够提升团队整体效率。通过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合作,医疗团队形成合力,提高了撤机工作的整体水平。综合来看,协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撤机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并为医疗机构节约资源。

五、优化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协作模式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撤机成功率,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协作模式。首先,建立规范化的协作流程。应在制度层面明确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的职责分工与协作环节,形成标准化操作路径。其次,加强专业培训。医院应为呼吸治疗师与护士提供联合培训,提升跨学科沟通与协作能力。再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电子病历与监测系统的整合,实现患者数据的实时共享,提高协作效率。此外,应注重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护士在协作过程中应强化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呼吸治疗师则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撤机的信心。最后,应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将撤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作为团队协作的重要评价指标,推动协作模式的持续优化。

结论

呼吸治疗师与临床护士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协作,已经被证明是提升成功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途径。通过专业分工与紧密配合,呼吸治疗师能够基于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呼吸功能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个体化撤机方案;临床护士则凭借长期的床旁观察与护理经验,及时捕捉患者在撤机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变化,为方案调整提供有力支持。这种协作不仅提升了撤机实施的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在撤机后的康复进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撤机成功率,应推动制度建设的完善,保障团队协作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王玲 . 呼吸治疗师与护士协作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护理管理 , 2021(06): 44-48.

[2] 张敏 . 临床护理干预与呼吸治疗协作对撤机成功率的影响研究 [J]. 护理学报 , 2020(12): 61-66.

[3] 李强 . 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探讨[J]. 临床医学工程 , 2022(08):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