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泥火淬炼的青春:一个16 岁少年的筑灶记

作者

张乃华

1973年暮春,南通县的油菜花将春风染成金色。16岁的我背着竹筐,踩着父亲(师傅)灰布衫鼓起的 " 船帆 ",走村串户,在泥泞路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这场始于生计的学艺之旅,最终让我在黄泥与火焰中,触摸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温度,读懂了泥水匠工艺里藏着的生活哲学。

一、双锅灶里的黄金分割

最初接触的双铁锅灶像一对孪生兄弟。父亲手中的泥刀是精准的标尺。父亲说,大铁锅直径 73 厘米,小锅 56 厘米,这是几代人用经验丈量出的黄金比例。大锅负责日常煮粥蒸饭,小锅专职烧汤炒菜,两者相隔28 厘米,这锅间距藏着热力传导的奥秘,它既互不干扰又共享热量。灶台总高 80 厘米,这个高度让掌勺的主厨不必弯腰,又能借势让火苗舔舐锅底。

记得第一次砌灶基,我贪多放了 6 层砖,父亲用泥刀敲了敲:" 灶基要像老树扎根,五层砖高35 厘米正好。" 他教我在灶基内部留出通风道,宽度 15 厘米,纵深与炉篦齐平,这样柴火才能呼吸顺畅。灶门高27 厘米,宽 20 厘米,底部比出烟口低 3 厘米,这个落差让烟雾乖乖往高处走。

二、燃烧室内的几何革命

筑灶的第十三天,我在灶膛前急得直冒汗。父亲蹲下身,用竹片在黄泥上画出剖面图:" 炉篦要像梯田,前高后低12 度,这样火舌才能卷着锅底跑,原来,父亲要求炉篦 12 度的前倾角度,是让火舌卷缠锅底的秘密。燃烧室直径要比铁锅大两指,73 厘米的大锅配 80 厘米内径正合适。80 厘米直径的燃烧室,要精确匹配大锅周边两指宽的热浪跑道。父亲用竹片画的剖面图里,藏着微积分般的严谨——炉条总面积与间隙面积总和的等式,让每块木柴都能跳完最后的火焰之舞。父亲说:" 炉篦间隙总和要等于炉条总面积,这样直径 80 厘米的空间像个精密的熔炉,让每块木柴、每根草都能充分燃烧。”

最让我惊叹的是拔风柜的设计。这个位于灶台下方的神秘空间,高 40 厘米,宽 15 厘米,深 55 厘米,内壁抹着掺了麻刀的耐火泥。当烟雾在这里旋转上升时,会形成天然的涡轮增压,把废气抽得干干净净。师傅用烟杆做示范:" 就像老烟枪吐烟圈,要让烟走得优雅。" 那个拔风柜,用麻刀泥塑造的螺旋气道,为我完成了最原始的空气动力学实验。

三、烟通道中的热学原理

五月的雨说来就来,我和父亲在屋檐下避雨。他指着远处的烟囱:" 那是灶的脊梁,得比屋顶高半米。" 按照他的经验,4 米高的烟囱最合宜,内径 18 厘米的烟道像条卧龙,内壁每隔 50 厘米就有个导流槽。"雨天要像给烟囱戴斗笠,顶部得做成倒扣的锅底形。"4 米高的烟囱,18厘米的内径藏着父亲口中的" 老烟枪哲学"。

有次我偷偷缩短了烟囱,结果灶膛倒烟熏得眼泪直流。父亲却笑了:" 烟囱就像人的喉咙,太短会呛着。记住,抽力 Σ=Σ 高度 × 温差,这是老祖宗的热力学。" 从那以后,我总在烟囱根部埋三块青砖,形成天然的沉降室,让烟灰在这里安家。我们制作的那个倒扣锅底状的烟囱帽,分明是给炊烟戴上的优雅礼帽。

四、水泥台上的温情刻度

阳光慷慨地铺满建筑工地,将新砌的水泥灶台晒得温热。我蹲在张婶家院子里,手指沿着灶台边缘细细抹平,水泥颗粒在指腹下变得驯服。这是今年砌的第三十四个灶台,每个都像摊开的故事书,记录着不同的生活密码。

张婶的灶台需要特别设计。她家三代同堂,每天要煮两大锅猪食。" 灶膛得比平常深三寸," 她比划着," 再留个温水口,冬天好温洗碗水。" 我注意到她关节粗大的手指,那是常年浸泡冷水的痕迹。在灶膛右侧,

我精确地预留了一个凹槽,水泥未干时,仿佛已经映出未来蒸腾的热气。

后来每次路过,总能看到那温水口冒着白雾,像一声温暖的叹息。

李老师的灶台藏着另一番心思。这位乡村教师在两个铁锅后侧比划:" 这里能不能安放暖水瓶?孩子们来问作业,能喝口热的。" 我用耐火砖砌出葫芦形凹槽,内壁贴上铝箔。完工时,他迫不及待放入玻璃瓶,黄昏的光线里,枸杞茶泛着琥珀色的光,像一颗嵌在水泥里的星星。

王阿婆的灶台最令人动容。独居的老人坚持要双灶眼:" 另一个给我闺女留着。" 抹最后一道水泥缝时,夕阳突然斜照进来,把师父弯腰检查的背影烙在灶面上。我突然明白,最好的灶台是会呼吸的——那些特意留出的缝隙,都在替主人说着说不出口的牵挂。

灶台外侧的钢钉阵总是最先被磨亮。起初我不解其用,直到看见刘家媳妇把湿校服挂上去,蒸汽在晨光里升腾成小小彩虹。这些凸起的金属像忠实的哨兵,守护着柴米油盐里的温情。如今每见灶台边晃动的衣角,就知道那水泥台子里,一定还焐着更多生活的故事。

五、麻刀泥里的生存公式

五月的太阳毒辣地灼烤后背,我蹲在工地泥堆旁,用钢筋在麻刀泥上划出 sinθ 的曲线。裤兜里的高一课本被汗水浸得发皱,公式与泥浆中的麦秸一同扭曲。每个逃学的周日,我都要拼命蹬车赶往父亲的筑灶工地。十六岁少年的掌纹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垢,新血泡叠在旧茧上,像一串带小数点的生存算式。

休息时,我掏出被体温烘软的课本。水泥袋背面成了临时演算场,汗珠常把字迹晕开成墨色向日葵。有次被砖块砸中脚背,剧痛中眼前炸开的金星,竟让我想起课本上未画完的单位圆——原来疼痛也有自己的数学表达式。

裤管上板结的泥浆越来越重,像套着两个生锈的铅坠。午餐间隙,我在耐火砖上偷偷刻余弦定理,笔画在阳光下泛着碎金般的光。一次走神施工,虎口被钢筋磨出血时,脑子里却在换算今天的工钱:是买词典,还是弟弟的球鞋,或是母亲的止咳糖浆?

暮色漫过脚手架时,我蹲在未干的地基旁,看泥浆里渐渐坍缩的运算痕迹——它们正凝固成青春与生存之间的特殊函数。弯腰捡东家扔来的工钱时,突然明白自己正在解一道特殊的应用题:当同学在纸上求证三角恒等式时,我用全身骨头作算筹,在生活斜面上求解家庭的重力加速度。这不是学手艺,是用年轻的脊梁,校正生活倾斜的天平。

六、老灶台前的人生函数

1977 年恢复高考,我考取了师范院校,当了名中学教师。如今带着孙子回乡村老宅抚摸着我亲手建筑斑驳的灶台,那些精确到度的炉篦、毫厘不差的烟道,突然变成最生动的生命公式。" 你看," 我指着灶膛," 炉条与间隙的完美配合,就像责任与担当的共生关系。" 少年手机屏幕的蓝光,此刻正被砖缝里渗出的旧日烟火温柔覆盖。我 16 岁开开始学艺,开始深思:我未来生活倾斜的天平如何自我调整?

结语:

五十二载光阴掠过,那些精确到毫米的筑灶技艺,最终都沉淀为生命的精度。在这个燃气灶普及的时代,我依然记得父亲用瓦刀敲击灶台时的清越回响——好手艺从来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将他人冷暖刻进骨血的修行。当 16 岁的你抱怨书包沉重、作业较多时,请记得:有些人生课题,永远无法用短视频的时长来衡量。

( 作者: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退休教师)于 2025 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