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视角下谈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市场化建设与思考

作者

崔琴

湖北省秭归县文物保护中心 443600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散布在乡土社会中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是传承地方文脉、活跃乡村精神生活的主体力量。长久以来,这支队伍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有限的公共财政,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受到一定限制,很难满足乡村发展对于文化供给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换个角度看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市场化建设问题,变得十分紧迫。市场化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激活其内生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借助市场机制调动存量文化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当下乡村文化建设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价值重塑与功能转向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的背景叙述之下,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定位正在发生着改变,以往它的价值更多被放在满足村民精神文化诉求的基础性公共服务里,但现在已经附加了一些更加丰富的时代内容在里面,这些队伍成了地方特色的活生生的表现载体,本身也就是独特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蕴含着有待开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队伍的功能也在朝文化传承,品牌塑造,产业链接等方向扩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中,这个单位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事业性存在,而是带上了事业和产业双层色彩的复合体,这是它要走向市场之前必须要经历的前提,队伍的活动成果不仅仅需要衡量社会效益的层面,还得引入经济效益这一体系的衡量标准,为其探索一条自主造血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形成逻辑上的依据来源方向[1]。

二、文化队伍市场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资源整合与价值转化机制

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市场化,关键在于本土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高效价值转化,乡土社会里藏着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庆,传统技艺之类的原生文化要素,这些都是队伍开展市场化运作的珍贵素材,要想建立起有效的价值转化机制,首先要对这些散落的,潜在的文化资源加以识别,梳理并记录下来,形成可供开发的资源库,之后再通过创意策划和专业编排,把原始的文化形态转变为具备观赏性,体验性,流传性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这便完成了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第一次飞跃,也是其对接市场需求,达成经济价值的前提所在。在秭归县郭家坝镇,现有民间文艺社团 22 支,其中有 5 支队伍注册了文艺演出个体经营户。这 5 支队伍活跃在郭家坝镇各个村落与周边乡镇,该文艺社团主要经营以婚庆、寿宴为主要收入来源。演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小品为主,传统戏剧秭归花鼓舞是固定的表演节目。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社团队伍坚持发展下来,并且队伍也逐渐壮大。

(二)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模型探索

市场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造就强大内生的“造血”能力,达到自我发展。摆脱对他人资金的依赖,关键是产生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队伍不能满足于单次展演收费的初级阶段,而是要搭建起更立体的商业模型。围绕核心演艺内容,向上游拓展至文化人才培训、节目内容创作,向下游延伸至文创产品开发、节庆活动策划与执行,甚至深入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展演 + 培训 + 文创 + 旅游”的复合业态,形成彼此支撑的盈利点,构建一个有韧性的价值网络。

这个模型的重点就是创建起一个动态的、自我优化的闭环系统,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不只是用来维持日常运转,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新的投入资源,回馈给队伍自身的塑造、艺术创作的革新以及核心人才的培养,拿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数据当作新节目的创作参照,把旅游项目挣来的钱投入数字化展演技术的研发,这种把市场反应和艺术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反馈方式,保证了文化产品既保留乡土本色,又可以持续符合市场的审美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内部推动、不断更新、能够良性循环的永续发展生态[2]。

三、群众文化队伍市场化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

要想达成市场化,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就要冲破以往那种单纯的表演形式,努力塑造起一个和市场需求密切相连的多品种产品服务体系,这种体系应该建立在对地方文化特色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可以把地方戏曲,民间舞蹈这类经典剧目拆分成不同的模块,推出适应各种场合,不同时间长度的“菜单式”演出服务,也可以开发一系列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或者市民亲身参与到学习传统手工艺或者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来,还可以围绕地方文化符号,设计制作出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创纪念品,农产品包装以及节庆礼品,把看不见的文化价值附着到看得见的产品上,拓宽价值实现的途径[3]。秭归县郭家坝镇有着深厚的皮影戏资源,省级传承人鲁邦文带领兄弟子侄 4 人,组建“鲁家班”皮影戏演出队,为广大群众演出皮影戏,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皮影戏演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鲁家班濒临解散;为了传承皮影戏,县文化馆把鲁家班皮影戏演出队推向了文旅市场,鲁邦文带领演出队伍应聘到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演出,鲁家班皮影戏演出队至此焕发生机,皮影戏演出队伍既有了经济收入,皮影戏传承也得到了发展。

(二)探索市场化运营组织形态

从松散的民间社团转向规范的市场主体,这是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开展市场化运作的组织保证,传统的自发、非正式的组织架构在权责划分、利益分配以及风险承担方面存在模糊之处,很难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的需求,所以,要积极探究与其发展水平相契合的高效且专业的组织形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社会企业,可以在履行社会职能的同时,形成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分配体系。对于市场潜力大的队伍,成立文化合作社或者小文化公司,这样更能调动内部成员的积极性,而且能为资本运作和品牌化经营提供舞台,这种组织上的重构,不但使他们能够合法合规地签订商业合同,做好财务核算和参与市场投标,更是创建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维护知识产权、塑造市场信誉的基础路径,为其长远稳健发展构筑起坚固的制度框架。

四、结语

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市场化进程,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深思熟虑且有新意的举措,这条路不是要抹杀文化本身的公益性,而是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加入市场机制做一种内部动力的催化剂,通过对文化的价值定位再次思考,内在发展逻辑再进行梳理,实现路径再探索一下,便能搭建起一个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的新局面,这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继续探寻,找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一个结合点,让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成为一个既有乡土精神家园守护能力,又懂得主动走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廖筱逊 .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8):90-92.

[2] 许应平 . 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及活动开展策略探究 [J]. 艺术科技 ,2024,37(20):153-155.

[3] 陈少华 .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J].中国民族博览 ,2024,(10):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