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
刘思念 吴泽毅
林芝市八一中学860099 汕头市聿怀中学515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从而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新要求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寻找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方法
引言
思政育人是指学校教育主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政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刻认识思政育人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思政育人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思政育人价值实现路径,发挥思政育人在学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
课程思政是充分发挥课堂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其展现的既是一种科学思维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三全育人”的关键枢纽和有效抓手。其主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用高尚的师德情操、崇高的品格修养感染学生,引领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鲜亮底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深化理解课程思政的思想寓意和基本要求,从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及事实需求出发,以育人为宗旨,打造自身素养,提升思政修养,以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营造正能量、有思想、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课上课下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思想修为和崇高品格。始终把学生的需求、品格的培育考虑在先,全面提升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才能真正贯彻实施并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实践环节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缺乏实践环节,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而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情境的联系。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可能面临资源不足、时间安排紧张以及教学大纲的压力,导致实践环节被忽视或被缩减。
2.2教学方法单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方法
3.1精心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和评价的功能,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初中思政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是以教师参考用书为主要依据,部分教师甚至是直接照搬教师用书的内容;还有部分教师依然是以原来的三维目标来指导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要求,但是对“新课标”所强调的素养目标要求不够重视,并未主动将其融入其中,这必然会影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2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育人者必先育己,有坚定政治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思政才能让人信服,引发学生共鸣。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变局,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社会思潮沉浮涌动的冲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人生航船的罗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谎言谬论,系统、深入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更要坚定信仰、积极传播、踏实践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领航宝典,不断学习并深刻领悟,读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做实,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亮底色,“润物无声”地教思政,育人才。还可以举办干部培训班,通过走访体验革命老区,见证红色印记,引导教师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争做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和心灵的教师。
3.3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健全人格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践密不可分,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教师要将教学目光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向知行合一,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推进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与提升,健全自身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进行体验与感受,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初步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不同职业的劳动艰辛,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当代初中生大多好高骛远,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公益植树、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法治宣传等社会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活动中、从居民反馈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奉献服务意识,提升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家务劳动周的活动,让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以视频的方式做好每天的劳动打卡记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感受劳动的光荣,激励学生将劳动精神扎根于自己心中。
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迎来了新契机,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姜玲.思政育人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吉林教育,2020(7):16-17.
[2]赵启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9):106.
[3]庄芸.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