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思践悟”,解锁大班幼儿劳动密码
潘晓萍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215614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劳动习惯、集体责任感与自我服务能力。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而“值日生”活动便是他们展示服务能力的一个契机。于是,我们便以“值日”展开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值日内容,让幼儿参与到“值日”的每个环节之中。
一、“议”值日:初探角色,构建认知基础
“议”是值日生活动的起点,旨在通过幼儿自主讨论与交流,结合教师引导,初步了解“值日生”的核心内涵与价值,为后续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在活动中以幼儿日常 “我想帮忙”“我能做”的主动表达为契机,围绕“什么是值日生”“何时需要值日生”两大核心问题,组织两次深度讨论,让幼儿在思维碰撞中逐步走近“值日生”角色。
1. 初议“值日生”:基于经验的认知表达
第一次讨论以“你们知道值日生是什么吗?”为切入点,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表达:欣欣认为“值日生是帮助别人做事”,然然则聚焦具体劳动内容“吃完饭后擦桌子、扫地”,小语补充“帮老师发玩具、发纸”,乐乐则表达“值日生就是干活的,要为大家干活”。这些表述虽零散,却精准反映了幼儿对“服务性”“劳动性”的初步感知——在幼儿眼中,值日生是 “本领大、乐于助人”的角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目标:“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初步的责任感”。通过倾听幼儿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已萌发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但认知仍停留在“具体行为”层面,缺乏对“值日生价值”的深层理解,因此需进一步引导幼儿结合实际场景深化认知。
2. 再议“值日事”:结合调查的理性筛选
为了帮助幼儿明确“值日生要做什么”,我们便进行了第二次讨论,同时引导幼儿开展“值日生工作大调查”活动。幼儿通过询问家长、哥哥姐姐了解并记录了“值日生劳动内容”。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提出“擦玻璃”“洗碗”等难度高的任务,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及时抓住教育契机,以“玻璃太高够不到”“站椅子危险”“碗洗不干净” 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值日生劳动内容需兼顾安全与自身能力”。最终,大家共同排除了不适宜的任务,筛选出“安全且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
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基于实际筛选任务”,更在交流分享中达成共识:“值日生是帮助他人、为大家服务的人,做值日生很光荣”。
二、“思”值日:深化认知,完善实践方案
“思”是连接“认知”与“实践”的桥梁,在活动中通过阅读绘本、集体研讨等方式,让幼儿明确值日内容、分工与规则,构建系统的值日方案。以“幼儿需求”为核心,从“内容确定”“人员分工”等方面引导幼儿深度思考,让值日生活动从“模糊想法”变为“清晰计划”。
1. 思“值日内容”:绘本赋能,丰富认知
为了弥补幼儿对值日内容认知的局限性,我们选择了与值日相关的绘本进行阅读分享。幼儿通过阅读发现,值日生任务不仅包括“整理玩具、分发碗筷”等已知内容,还包含了“照顾自然角、准备上课材料”等;同时,绘本还传递了“值日生是同伴榜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理念。
2. 思“分工与标识”:自主协商,保障实践有序
明确内容后,幼儿围绕“每个任务需要几名值日生”展开讨论:小曦提出“2 人一组”、卓卓则担心“任务多,2 人来不及”、佳佳补充 “每个任务 2 人,可应对请假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每项任务 2 人搭档”。在“如何选值日生” 问题上,幼儿拒绝“按学号轮流”,而是选择“自主报名 + 搭档自选”模式,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求,又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了“观察学习”的过渡时间。同时,在值日的过程中戴好相应的标记牌明确自己的任务。
三、“践”值日:亲身参与,解决实践难题
“践”是值日生活动的核心环节,旨在让幼儿在真实的值日场景中运用认知、掌握技能。同时在遇到问题时自主探索解决方案,实现“做中学”。值日生实践覆盖了“点心、午餐、午睡、游戏” 等一日生活环节,幼儿在实践中既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也直面了问题与挑战。
1. 初践“值日事”:熟悉流程,掌握劳动技能
通过前期的准备,幼儿正式上岗了,在幼儿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我们及时用照片记录幼儿劳动的身影,下午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值日分享会”— — 展示照片并讨论值日工作的困惑。幼儿在分享中互相学习技巧,如“擦桌子要按顺序,不重复”“整理床铺要先拉平床单,再叠被子”等,逐步熟练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目标提出:“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能按类别整理物品”。在值日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创设实践机会 + 及时总结反馈”的环节,既为幼儿提供了“动手”的空间,又通过分享帮助其优化技能。
2. 再践“解难题”:直面挑战,培养解决能力
随着实践推进,问题逐渐显现:小徐抱怨“梦梦不干活”,叮当反映“希希请假,自己一人来不及”,桐桐困惑“米饭粘在地上扫不干净”,乐乐觉得“值日太累,没时间玩”。
针对“同伴消极态度”:幼儿提出“提醒同伴 + 告诉老师”,若无效则“由当值小组选择热心幼儿帮忙”;针对“任务量与时间冲突”:幼儿制定规则——“值日当天早点入园,预留游戏时间”“值日生拥有先选游戏材料再值日’的特权”;针对“劳动技巧不足”:幼儿通过“互相示范”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幼儿从“被动接受问题”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不仅强化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合作能力与责任意识。
四、“悟”值日:反思总结,实现全面发展
“悟”是值日生活动的升华,通过“互相监督”“评选表彰”等方式,激发幼儿反思自己的值日过程、认可劳动的价值,同时在总结中实现认知、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我们通过“监督机制” 与“值日小明星评选”,让幼儿在反思与评价中深化对“责任”“服务”的理解。
1. 悟“监督与评价”:建立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为保障值日质量,幼儿围绕 “如何确保值日生认真工作” 展开讨论:叮当提出 “设小小监督员”,希希建议 “打分评价”,涵涵补充“给认真者奖励”。教师结合幼儿想法,设计 “值日生工作评价表”,包含 “礼貌用语”“工作认真” 两项核心指标,每天由幼儿轮流担任监督员进行打分。《指南》社会领域目标之处:“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劳动成果”。在活动中,利用评价表让幼儿从“被动值日”转变为“主动负责”:值日生会主动关注“是否认真擦桌子”“是否用礼貌用语”,监督员则在评价中学习“客观判断”。
2. 悟“表彰与成长”:评选明星,激发持续热情
实践后期,幼儿萌发竞争意识,希望“选出最棒的值日生”。于是“值日小明星”评选活动便开始了:首先,幼儿共同制定评选标准 ——“完成任务认真”“主动帮助他人”“做同伴榜样”;然后,幼儿通过 “提名 + 投票” 选出明星;最后,为“值日小明星”颁发证书,同时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值日收获”。评选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值日热情,更让其在反思中“悟”出劳动的价值。
从“值日那些事”课程故事中科看出,“议思践悟”模式是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议”为认知奠基,让幼儿理解“为何做”;“思”为方案导航,让幼儿明确“做什么”;“践”为技能赋能,让幼儿掌握“怎么做”;“悟”为价值升华,让幼儿体会“做的意义”。这一模式不仅贴合《指南》《评估指南》的要求,更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劳动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