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框架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李君 梁超

景德镇陶瓷大学

“一带一路”倡议搭建起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经济意义。地方高校,尤其是景德镇地方高校因其独特的艺术底蕴,历史传承、学科特色、文化生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立面向全球的留学生招生机制,优化国际人才培养新模式;汇聚内外资源,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新渠道;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一带一路”助力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与传播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12 年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文化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团结合作的精神纽带。丝绸,茶叶,瓷器等既是中国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国文化的交流使者。

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的发祥地,作为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货源地和重要起点之一,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向外展示中国精神文化的符号和窗口。今天,景德镇陶瓷文化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 一带一路”相对接已成为国家战略。景德镇在服务好国家战略要求的同时,也应创造陶瓷文化产品链、价值链,不仅要实现陶瓷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国际社会效益;在继承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开拓创新,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与传播产生新的推动作用。2019 年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是“两地一中心”,即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和平表示,《实施方案》成功获批,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凝聚了国家部委的倾力支持,是江西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国家战略,标志着千年瓷都景德镇开启了重振辉煌的新千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 年11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正式挂牌,于 2023 年 9 月制定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四年行动计划(2022—2025 年)》。该项计划针对非遗保护传承,陶瓷产业升级,陶瓷文化挖掘阐释,文旅融合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划。凭借“一带一路”的春风,在《实施方案》成功获批机遇下,景德镇市努力把景德镇打造成为国家文化交流名片、国际文化交流名城。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化传播现状

景德镇陶瓷文化和陶瓷之路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闻名中外的精湛制瓷技术以及优质的制瓷原料,使得景德镇享有“天下瓷都”的称号,成为陶瓷艺术爱好者的朝圣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近年来取得较好成效,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在成果层面,景德镇通过国际展览与文化交流项目构建了全球影响力,如 2023 年 “瓷的旅程” 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共征集了48 个国家的 1803 件作品,成功创设“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高端学术品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合作成效显著,如在巴黎、比利时等地举办 “丝路瓷行” 巡展,推动青花瓷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符号。

然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仍面临多重挑战。在传播内容上,国际社交媒体对中国陶瓷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工艺技法,而历史哲学关联性解读不足,导致国际认知停留在“器物”层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与语境隔阂也成为传播瓶颈,传统文化符号在西方受众中易被简化为装饰图案,难以传递深层文化内涵。中西审美传统的不同,陶瓷文化中符号意义的误读,陶瓷功能价值的认知偏差,设计语言代差等问题都会造成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如何通过教育、跨文化合作等方式打破文化折扣,弥合认知差异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急需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在应对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挑战,培养懂陶瓷技艺又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搭建全球化文化传播的平台等方面应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在战略机遇下地方高校的多维传播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地方高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技能性、职业性,学术特色的作用, 通过构建“学术引领、产业支撑、文化浸润”传播体系,创新性地破解了文化折扣、传播渠道单一等国际传播难题。、景德镇学院、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在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传承,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文化传播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以陶瓷为特色,融合艺术与工学,在国内外陶瓷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凭借其历史底蕴、学科实力及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景德镇文化国际化传播中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

1.“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国际化教育合作平台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行业背景深厚、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主动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该联盟主建以“共建陶瓷教育平台,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为主旨的全球相关高校及教育机构组成的全新的国际陶瓷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并加速联盟成员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智库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打造陶瓷高等教育共同体,为陶瓷文化创新和传播贡献力量。通过联盟,学校与国际上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陶瓷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联盟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陶瓷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

2. 打造“双年展 + 巡展”矩阵

由主办,在省政府,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国际陶艺学会和其他院校的支持下,举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双年展已成功举办两届,分别以“瓷的精神”“瓷的旅程”为主题。“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是国内唯一面向世界的国际陶瓷竞赛展览品牌,通过主题展览、学术研讨、系列讲座、艺术家现场创作表演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活力。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以瓷为媒,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填补了我国无国际性品牌学术大展的空白,激发了国内外陶瓷艺术家的创作活力和热情,同时成为让世界感受理解中国陶瓷悠长历史文化及时代创新的精神的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此外,还组织陶瓷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和爱好者,不仅展示了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和当代陶瓷艺术的最新成果,分享优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还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跨国艺术对话的平台,扩大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利于传播陶瓷文化,推动陶瓷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

3. 建设海外“唐英瓷坊”陶瓷文化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海外建设的“唐英瓷坊”陶瓷文化中心项目,是以工作室的形式把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让外国人能够体验陶瓷的制作,欣赏中国传统和当代陶瓷的面貌。“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不仅是海外文化传播平台,更是持续推进文化教育的出海品牌。学校加快推进“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建设和推广步伐,先后与塞浦路斯帕洛迪亚区政府、保加利亚索菲亚国立美术学院、土耳其安纳德鲁大学等达成共建“唐英瓷坊”合作意向,在阿联酋迪拜、意大利维泰博美术学院正式挂牌“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与德国莱比锡孔子学院、法国波城孔子学院合作举办“唐英瓷坊”陶瓷课堂,全方位探索并初步形成服务陶瓷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打开一扇向世界展示中国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4. 拓宽国际学术平台合作交流新渠道

积极拓展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努力搭建与世界对话的国际学术平台。学校连续三年承办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每年举办材料科学、电子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艺术领域等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范式转型,通过强化国际合作,有效推动产学研用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为试验区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并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5. 构建多元立体传播网络,开展线上线下双轨联动

始终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交流。现有来自 33 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留学 181 人,助力景德镇市形成独特的“洋景漂”现象。为了更好地满足海外学生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学习需求,学校组织实施陶瓷文化英文教程出版工程,先后出版《中国陶瓷文化英语教程》《中外陶瓷商务英语教程》等 10 余部英文版教材,学校积极课程创新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外贸英语实务》课程被《人民日报》报道,并且组织骨干教师开展慕课建设,《中国陶瓷文化英语教程》《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赏析》《与世界对话—学陶瓷口语》等慕课在印尼国家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进一步满足海外学生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学校出席第34 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通过教材展示、课程推介、产品推广等形式,展示了我校在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教研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为助力当代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贡献了力量。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文明互鉴的背景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既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本文以为范本,系统阐述了地方高校充分发挥独特的学科专业优势,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凭借其深厚的学科底蕴和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通过多维立体传播体系破解文化隔阂、拓宽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路径,在陶瓷文化国际化传播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实现了高校文化传播的创新范式,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增强中华陶瓷文化感召力[J]. 林蓉. 对外传播 ,2022(09)

[2]“景漂”视角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J]. 周乐斯;杨科朋 ; 方莉敏 ; 胡丽婷 . 陶瓷研究 ,2024(06)

[3] 景德镇陶瓷文化展:传承与创新的艺术盛宴 [J]. 余静欣 ; 覃淑琴 .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5(01)

[4] 黄雨昕 , 李淑琛 , 吴偲喆 . 新媒体时代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路径探讨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06):10-12

[5] 邬睿琦 , 周京金 , 肖江菲 , 邬玲琳 . 产教融合视域下陶瓷英语直播人才培养探索——以外国语学院为例 [J]. 陶瓷 ,2024(03):103-105

[6]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机制研究 [J]. 唐洁 , 叶谦 ,吴兆奇 . 艺术教育 , 2020(05)

[7]千年瓷都再出发-江西新闻网-中国江西网首页[J].《网络(http://jiangxi.jxnew)》, 2019

作者简介: 李君,女, 汉族, 研究方向:语言学

文化传播梁超,男,汉族,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传播基金项目: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模式研究 》 项目编号:24SKGH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