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策略探究
陈洋阳
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普兰店区附属学校,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三位一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育人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起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本文针对这一理论展开探讨,提出了三条操作策略,旨在从实践层面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落地。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四大策略
引言:在社会的进步发展过程中,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趋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达成三位一体,使各方优势能够有机融合,值得思考。本文整合多方观点,尝试归纳出三条可操作的策略,作为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切入点。读者可聚焦探索这几条途径中如何发挥不同力量的协同效应,使育人成果可持续提升。
一、营造良好氛围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尊重和关爱的成长环境。具体来说,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表达自我的空间。平等对话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石,它可以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更加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独立个体,耐心倾听孩子想要表达的想法,对孩子的观点给予充分尊重。平等对话还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更好地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接纳并支持孩子的独特性格和兴趣爱好,避免批评和否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爱好,这些都是他们宝贵的个性资产。父母要学会全面接纳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即使孩子的某些兴趣爱好与父母自身的爱好不尽相同,也不应该盲目批评孩子。相反,父母要尽量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提供学习材料、一起参与活动等方式助力孩子的成长。另外,父母也不应该对孩子的任何想法或行为进行否定,即使孩子有不足之处,父母也要用鼓励代替批评。
二、资源共享联动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愿为教育贡献更多资源与支持。社会各界应该从政策及资金等多个层面对教育事业给予支持,为教育负担减轻、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倾斜支持,适当提高教育经费的预算安排,为提升教育投入提供更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财政部门也要在税收政策及转移支付安排等方面向教育领域提供更多倾斜性支持。此外,社会公众和企业也要发挥更大的支持作用。一方面要主动参与教育公益事业的投入,通过设立教育基金会、发起捐赠项目等方式,为教育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结合社会需求,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订单与服务支持。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多方协同,可以为教育减负、增效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也应该自发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可以通过捐赠、义务劳动等方式,为孩子们营造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家长们可以自发组织起来,定期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维护或更新;主动联系学校,了解需要帮助的地方;自发参与校园公共卫生整治活动等。这种家长力量的发挥,可以有效缓解学校的资源短缺,也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而且,家长的积极参与也会使孩子感受到社会与家庭的关爱支持,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政府、社会与家长的资源共享联动,必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让教育更有温度,孩子们也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三、加强家校交流
家校沟通与交流对促进协同育人、提高育人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落实责任制度,定期召开面向家长的交流会,邀请家长踏入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加入育人的大家庭。
学校要加强校长办公室、教导处以及年级组的工作联动,把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列入学校计划与责任制度之中。可以设立专门的家校交流机构,或配置专职人员来负责家校沟通工作。在学期开始时,学校要通过网络平台或线下渠道,向全体家长通报学期工作计划,特别要详细介绍育人目标与育人举措,使家长了解学校育人的思路。然后,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就学校各项工作接受家长的监督,同时也要在会上加强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此外,学校还要组织育人专题交流活动,邀请家长代表进行演讲,听取家长对育人工作的意见建议。
学校也要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年级家长的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们走进课堂,参与各类教学环节,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生活情况。开放日结束后,家长和老师还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流,就孩子的性格、兴趣、学习状况等进行沟通,形成家校联合观察与评价机制。开放日活动可以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支持,也有助于统一家校对孩子的育人要求。除此之外,社区也应当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和家长的公共阅览区或图书角。通过这些途径,家长、学生与老师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探讨,这是增进家校情感、统一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结束语: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大关键力量,应该在育人理念和实践中实现有机衔接、优势互补。本文探讨了家校社开展合作的可行途径,希望这些策略能够推动三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最终让每一个孩子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家校社协同育人还需要长期探索实践,需要社会各界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使这一理念转化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具体行动。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家校社育人体系必将不断完善,我们的孩子也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长合,梁妍.“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实践研究[J].天津科技,2023,50(11):71-73+77.
[2]宋伟,贡艳霞.家校社多方协同 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教育“1+3”模型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校长,2023(11):68-70.
[3]沈海生,薛原.“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的“共育”与“分治”[J].武术研究,2023,8(09):142-144.
[4]高霞,刘小洪,李翔.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家校社协同创新研究——“家校社协同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23(29):20-24.
[5]王露.融媒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审思及重建[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3,21(0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