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应急广播中有声阅读的运用研究
储明珠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中关镇便民服务中心246691
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低龄化并存等特点,在突发公共事件或日常重要信息传递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应急广播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其覆盖范围和技术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为信息的快速播发奠定了硬件基础,然而硬件覆盖的完善并未完全解决信息有效接收与理解的软性问题,信息传播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应急广播系统综合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探索如何将有声阅读的内容生产模式、技术应用特点与农村应急广播的既有网络和权威发布机制进行有机融合,利用声音的力量弥合信息鸿沟,提升应急信息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与人文关怀,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也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应急广播中有声阅读应用的价值
(一)提升应急信息传播效率与覆盖深度
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引入有声阅读形式能够显著优化紧急信息的传递速度与理解效率,声音媒介的即时性与穿透力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状况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或网络信号薄弱的偏远村落,传统文字通知或视觉传达方式往往受制于物理条件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而有声内容通过广播大喇叭或无线接收设备可直接抵达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无需依赖个体主动接收行为即可实现信息的强制性触达[1]。
(二)增强特殊群体信息服务的包容性与公平性
有声阅读在农村应急广播中的应用直接回应了老龄化社会与残障群体平等获取公共信息的迫切需求,乡村地区普遍存在视力衰退的高龄人口、未完成基础教育的半文盲人群以及视听障碍者,传统以文字公告或单一语音播报为主的信息传递模式容易造成上述群体的信息隔离,而有声阅读通过专业播音员或合成语音对文本信息进行情感化、节奏化的声音重构,不仅能够清晰传递字面含义,更能通过语气轻重、停顿节奏等声音元素传递紧迫感与重要性,帮助听觉依赖型群体建立准确认知。
(三)拓展应急广播内容承载能力与形式多样性
有声阅读技术的融入使农村应急广播突破传统单调的语音通告模式,转向多维立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在非紧急状态日常运维中,广播系统可利用有声阅读形式承载防灾知识科普、农业技术指导、政策法规解读等长效性内容,通过故事化叙述、情景模拟对话或专家访谈等声音表现形式,将抽象的安全规范转化为具象可感的听觉场景,提升村民的风险认知与防范意识,而在应急响应阶段,除基础指令播报外,系统可嵌入心理疏导音频、灾情实时动态语音简报、自救互助案例讲述等深度内容,缓解受灾群众的焦虑情绪并提供行动参照,这种内容形态的丰富性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吸引力与留存率,更通过声音的情感传递功能强化村民对公共信息的信任感与认同感,为应急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农村应急广播中有声阅读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模块化有声内容生产与分级响应体系
建立适应不同应急场景的有声阅读内容快速生成机制是核心策略,需围绕灾害预警、疫情防控、事故处置等高频突发事件类型,预先制作标准化语音模板库,包含简明指令、操作步骤及心理安抚等模块,同时开发简易音频编辑工具供县级融媒体中心或村级广播站使用,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工作人员可基于预案快速调用基础模块,结合实时灾情动态插入地点、时间等变量信息,在十分钟内生成定向播报内容,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则需启动省市级专业团队介入机制,由应急管理部门协调播音员、行业专家联合录制深度解读音频,形成“基础指令 + 专业解读”的分级内容供给模式,确保信息既及时准确又具
备权威深度。
(二)开发智能适配的多终端广播技术平台
推进传统大喇叭系统与移动互联网音频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可自动识别终端类型的内容分发系统,在保留原有有线广播覆盖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具备断网续播功能的智能接收终端,支持村民通过固定收音设备或手机 APP 同步接收应急音频,技术平台应内置语音加速、音量增益、背景降噪等适老化功能模块,并设计内容优先级插播算法,当台风红色预警等关键信息抵达时,自动中断常规节目进行强制播报,同时建立广播内容数字档案库,方便错过实时播报的村民通过扫码回听功能补全信息,该技术架构需兼顾贫困地区低配置设备的运行需求,确保老旧广播站通过简易改造即可接入系统。
(三)建立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制播报规范
针对方言使用率高的农村地区制定差异化语音内容标准,组建由方言学者、本地播音员构成的语音库建设团队,系统梳理区域方言在应急指令表达中的特殊语法结构与高频词汇,制作涵盖主要灾种应对指南的核心术语方言对照表,在常规播报中采用普通话录制确保信息规范性,同步制作方言版本作为二级音频通道,通过终端设备按键切换或语音指令激活,对于涉及复杂操作的应急指引如地震避险动作、心肺复苏流程等,采用普通话与方言双语分轨录制技术,通过左右声道同步输出确保不同语言习惯群体均能理解关键步骤,相关语音素材需经语言学家与应急专家双重审核,避免方言转换导致的技术术语失真 [2]。
(四)培育在地化有声内容创作与运维力量
将村级广播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设计覆盖音频剪辑、简易设备维护、紧急播报技巧的专业课程,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模拟暴雨山洪预警、火灾疏散指挥等场景开展实战化演练,同时挖掘乡村教师、返乡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等群体组成有声内容创作社群,定期组织防灾科普剧剧本创作、方言快板录音等在地化内容生产活动,积累非应急时期的音频素材库,建立由县应急管理局统筹的有声内容质量监督机制,对村级自制音频进行语法规范性、信息准确性双维度审查,并配套开发语音内容自动检测工具辅助人工审核,确保基层创作既保持乡土特色又符合应急信息传播的专业要求。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应急广播面临的信息覆盖不足、形式单一以及特殊群体服务能力薄弱等现实困境。展望未来,技术应用层面亟待建立全国性农村应急有声资源库与智能分发标准,破除区域间的信息孤岛效应,内容生产端需研发适应当地文化语境的轻量化音频创作工具,降低基层内容创新门槛,同时强化对留守人群信息接收行为的跟踪研究,通过持续迭代音频交互模式与内容表达形式,使农村应急广播真正成为兼具传播效力与人文温度的数字公共产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信息传播动能。
参考文献
[1] 郑翠凤 , 郭裕强 . 有声阅读在农村应急广播中的应用研究[J]. 广播与电视技术 , 2024, 51 (02): 63-65.
[2] 任小昌 . 在有声阅读中“悦”出幸福生活 [J]. 新阅读 ,2024, (08):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