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数据的社区文化治理公共决策优化研究

作者

张佳美 廖佳慧 宁筠媛

贺州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542899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具备重要的情感联结功能。但传统社区文化治理过度依赖行政主导与经验,造成供需错位、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大数据技术则为治理决策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如利用物联网设备、分布式账本等都可以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破解“信息孤岛”的难题。基于此,本研究从“数据赋能”的视角入手,探讨大数据如何优化社区文化治理公共决策,以期构建起“文化认同—行为自觉—社区自治”的良好局面。

一、社区文化治理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一)社区文化治理的内涵

社区文化治理是以社区为主要空间,由政府、社会组织与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整合文化资源、塑造价值认同、强化社区归属感的过程,其核心在于“以文化赋能治理”,既包含对物质文化载体(历史建筑、公共文化设施等)的保护性开发与功能性利用,也涉及对非物质文化传统的创造性传承与时代性诠释,特别是对于民俗节庆与邻里互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实践层面,社区文化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社区从“行政管控”向“自我治理”转型,最终形成“文化认同—行为自觉—社区自治”的良好局面。

(二)社区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是联结居民情感的纽带,文化互动能消弭年龄、职业、户籍等带来的隔阂,增强社区凝聚力[1]。如社区可举办“老物件展览”,收集本社区居民的粮票、搪瓷杯、农具、手工艺品等生活物件,利用“物品叙事”搭建起居民之间的对话桥梁。同时,社区文化治理的作用还在于将零散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集体记忆,使“地方性知识”获得当代传播载体。例如,苏州平江路社区创办的“听评弹品咖啡”活动,大大降低了评弹听众的年龄层。此外,社区文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文化活动,高频次、广覆盖的文化互动场景可以为治理者搭建近距离观察居民真实诉求的通道,也是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的“实践课堂”,推动基层治理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

二、大数据优化社区文化治理公共决策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多元协同决策平台,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在传统社区文化治理中,人口统计、活动参与、诉求反馈等数据分散于民政、文旅、街道等不同部门,造成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存在“时间差”与“错位差”的困境。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搭建“政府统筹—社会组织协同—居民参与”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加密共享与权限可控[2]。具体来说,该平台应包含三大核心模块,即智能感知系统、资源调度中枢以及反馈闭环机制。其中,智能感知系统部署了物联网设备,能够实时感知文化场景;资源调度中枢集成 GIS 空间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可生成资源需求热力图,根据实时人流数据动态调整活动安排;反馈闭环机制包括活动现场扫码评价、线上满意度调查、12345 热线工单自动抓取等,可推动相关部门调整课程安排并改造活动空间,提升居民满意度。

(二)开发动态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精准服务供给

传统社区文化决策在信息获取方面较为片面和滞后,容易造成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应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数据采集—算法分析—需求预测”的动态系统,将居民文化需求的“隐性表达”转化为“显性指标”,需整合三类数据资源,一是结构化数据,包括人口统计数据、设施使用记录、经费支出明细等;二是半结构化数据,包括活动签到表、社交媒体评论、12345 热线工单等;三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居民访谈录音、活动现场视频、文化工作者观察笔记等。如深圳福田区构建的“社区文化需求预测系统”,该系统整合过去 5年的各项数据,提前 2 个月预测到中秋期间“非遗手作”活动需求将大幅上涨,社区据此增加材料采购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最终活动报名人数较预期多出五分之一,但未出现因资源不足导致的居民投诉[3]。

(三)建立全周期数据治理体系,保障决策安全可持续

在社区文化治理的信息化转型中,数据安全与长效运营是关键,应构建覆盖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全流程的管理体系。在数据采集方面,政府可制定《社区文化数据采集标准》,明确数据类型、采集频率与权限边界,企业开发专用设备,居民参与采集方案审议,保障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数据存储方面,应实施“分级分类存储 + 隐私计算技术”的双重防御,对不同级别数据采取差异化的存储周期与访问权限[4]。在数据分析环节,推广“零代码可视化工具 + 专业算法模型”的组合方案,使基层治理者能自主进行深度挖掘。在数据应用方面,利用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追踪文化服务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居民满意度调查评估应用效果,最终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居民监督”的协同格局,从而保障数据安全,真正推动社区文化治理向更精准、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培育数据治理专业人才,提升基层决策专业度

在数据驱动社区文化治理优化的过程中,亟须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培训原则,并构建“通用技能 + 专项模块”的课程体系。如江西财经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的《数字治理课程》,针对社区工作者数据能力短板设计“Python 数据处理基础”“Tableau 可视化实战”“文化活动效果评估模型”等模块,并融入案例分析使学员对数据工具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实践环节,采用“导师制 + 项目制”的双轨制度,由导师制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项目制则利用真实的治理任务倒逼学院提升能力。

此外,还需要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治理者的内生动力,可建立“数据能力认证 + 岗位津贴 + 职称晋升”的激励链条,对于通过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等权威认证的人员每月发放 500 元岗位津贴;对打造爆款文化活动的团队,给予项目经费 10% 的专项奖励,对在数据赋能项目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优先推荐参与“数据赋能治理之星”“社区治理领军人才”的评选,促使社区文化治理迈向更高效、更包容、更可持续化的新阶段。

三、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数据驱动下的社区文化治理应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文化服务的“秒级响应”与“全生命周期追溯”,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居民文化活动的各项数据,以此动态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形成“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共治的生态,使数据赋能成为重塑社区文化认同、激发居民自治活力的核心动力,使每个居民的文化需求都能被精准捕捉,共同推动社区文化治理迈向“需求驱动供给、供给激活自治、自治反哺文化”的更高阶段,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

[ 参考文献]

[1] 张佳希 .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原则遵循与实践路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 39 (04): 39-44.

[2] 徐红丽. 以社区文化繁荣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 [J]. 新湘评论 , 2025, (16): 50-51.

[3] 孟傲杰 , 贾坯坯 . 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的协同治理模式——以文化驿站为例 [J]. 国际公关 , 2025, (13): 45-47.

[4] 高鹏怀 , 马建海 , 周雅琳 . 基于共同生产理论的公共文化服务赋能基层治理研究 [J]. 三晋基层治理 , 2025, (02): 81-86.

课题项目: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411838007),“数”说瑶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广西实践

2025 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511838041),“芋”见美好,共赴“丰”景 --- 电商助农贺州香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