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疗建筑暖通设计中空气洁净度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黄可华

武汉卓成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

医疗建筑作为人员密集、功能复杂的特殊空间,对室内空气质量有严格要求。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暴露出医疗建筑在空气洁净控制方面的不足,尤其是高风险区域的空气流向、压差及污染物排放问题。通过科学的暖通设计,优化洁净控制系统,是降低院内感染、保障患者与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空气洁净度的提升也是医疗建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针对空气洁净度的有效控制与技术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一、医疗建筑空气洁净度控制的基本要求与标准

(一)不同医疗功能区空气洁净度等级划分

医疗建筑内部空间因功能用途和感染风险不同,对空气洁净度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无菌病房、负压隔离病房等高风险区域,需采取严格的洁净控制措施,确保悬浮颗粒物和微生物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1]。以手术室为例,高等级洁净区可实现微粒和细菌含量大幅降低,保障手术过程安全。普通病房、门诊大厅、走廊等公共区域虽然洁净度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通过新风供应和合理通风控制室内空气质量,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传染病隔离病房,需通过维持室内负压,防止污染空气外泄,降低传播风险。

(二)空气洁净度控制的基本原则

医疗建筑空气洁净控制的核心在于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特点,合理划分洁净等级,优化气流组织,形成有效的空气隔离屏障。通过送风、排风与气压梯度配合,确保洁净空气有序流动,污染物及时排出。同时,需关注各区域之间的空气流向,防止高风险区域的空气扩散至公共空间,保障整体环境的洁净与安全。

(三)医疗建筑空气洁净控制的设计目标

医疗建筑空气洁净控制不仅要求降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细菌和病毒的浓度,更需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防止污染回流、有效的排风措施,建立有序的洁净环境体系。核心设计目标包括: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高风险区域空气洁净度等级稳定性、提升诊疗环境舒适度、确保医疗设备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二、医疗建筑暖通设计中的空气洁净度控制策略

(一)空气流向与压差控制策略

合理的空气流向组织是实现医疗建筑洁净度控制的首要措施。通常采用洁净区→半洁净区→非洁净区的单向气流流动原则,通过正压、负压、自然过渡区的设置,防止污染物逆向扩散。在手术室内,洁净区内部宜保持正压( +15Pa 至 +25Pa ),相邻辅助区保持略低的正压( +5Pa 至 +10Pa ),外部公共走廊相对负压,确保洁净空气由高洁净区流向低洁净区。

负压隔离病房设计中,室内维持 -10Pa 至 -15Pa 负压,污染空气经专用排风系统高效过滤后集中排出,防止病原微生物泄漏。压差控制通常依赖于独立送排风系统、气密性良好的建筑围护结构、自动压差监测装置共同作用,确保压差梯度稳定可靠。

(二)送风系统设计优化

送风系统作为洁净空气的主要供应途径,其设计直接决定空气洁净度水平。高效过滤器(HEPA,效率 ⩾99.99%@0.3μm )或超高效过滤器(ULPA,效率 ⩾99.9995%@0.12μm )为高洁净区的标准配置,通常设置在送风末端或洁净天花内,确保空气进入室内前达到理想洁净度 [2]。在 I 级手术室、洁净实验室常采用垂直单向流层流送风,送风面风速控制在 0.25m/s 至 0.35m/s ,有效覆盖手术台或操作台,形成向下、定向的洁净气流,快速稀释污染源。其他区域多采用紊流或混合流送风模式,通过适当布置送风口与回风口,避免空气短路与涡流区产生,保障室内整体空气洁净度。

(三)排风与污染物控制设计

高风险区域的排风系统需具备高效、可靠的污染物控制能力。排风系统末端应配备高效过滤装置,必要时采用双级过滤,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对于负压隔离病房、传染病门诊、微生物实验室等场所,排风系统独立设置,风机应具备不间断运行能力,确保负压状态持续稳定。

污染物排放路径设计应远离进风口、公共活动区及周边敏感建筑,排风口宜设置在屋顶,排放高度不低于距屋面 2 米以上,必要时加装排气消毒设备或高温灭菌模块,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四)通风换气与新风系统设计

适宜的通风换气是维持医疗建筑空气洁净度的重要保障。手术室、ICU 等区域最小换气次数一般不低于 15 次 /h,部分高洁净区要求 ⩾25 次 /h,以确保快速稀释污染物。新风系统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室外新风的多级过滤与预处理,减少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新风系统普遍配置中效(F7)与高效(H13 及以上)过滤器,部分重要区域需设置恒温恒湿设备,确保新风品质与温湿度稳定。近年来,热回收新风系统在医疗建筑中广泛应用,有效平衡洁净度控制与节能需求,减少冷热负荷,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五)系统运行与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现代医疗建筑广泛引入智能监控系统,通过空气洁净度实时监测、压差控制、系统联动调节,保障室内环境稳定 [3]。典型配置包括粒子计数器、浮游菌检测仪、压差传感器、中央控制平台等设备,实现对关键参数(如悬浮颗粒数、温湿度、压差)的实时监测与数据记录。

智能暖通系统可根据人员流动、区域使用状态自动调节送排风系统运行模式,降低能源消耗同时确保洁净度要求。部分高端医疗项目已应用基于物联网的空气质量大数据平台,实现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维护预警及运行优化,有效提高空气洁净度控制水平与系统可靠性。

三、医疗建筑空气洁净度控制的工程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一)典型项目案例分析

在某三甲医院手术部项目中,采用垂直层流送风系统,HEPA 过滤器末端送风,送风面风速 0.3m/s ,手术室内压差 +20Pa ,空气洁净度长期稳定维持在ISO 5 级,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另一传染病专科医院负压隔离病房设计中,设置独立送排风系统,室内负压 -12Pa ,排风经两级 HEPA 过滤后由屋顶高空排放,院内监测数据显示污染物未出现外泄现象,有效遏制病原传播。

(二)常见问题与成因探讨

部分医疗建筑项目中,因暖通设计不合理、施工环节控制不到位、设备选型偏低,出现空气短路、局部死角、压差波动大等问题,导致洁净度无法达标。此外,部分医院运维管理薄弱,缺乏系统性检测、滤网更换不及时,亦是洁净度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优化设计与管理建议

建议在暖通系统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空气洁净度、节能、运行可靠性,优选高效过滤设备、合理布置送排风口,确保气流组织科学高效。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密封性能与设备安装精度,关键节点应进行专项验收与功能测试。在运维阶段,建立完善的监测与维护机制,定期开展洁净度检测、设备保养与滤网更换,结合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系统的动态优化与故障预警,全面提升医疗建筑空气洁净度控制水平。

总结:医疗建筑空气洁净度控制是保障患者安全、降低院感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暖通设计,合理组织气流、压差和送排风系统,结合高效过滤与智能监控,可有效提升关键区域的空气洁净水平。未来应强化系统优化与运维管理,推动洁净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手段融合,全面提升医疗建筑环境质量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志建 . 医疗建筑中净化区域空调系统设计与实践 [J]. 居舍 ,2021,(20):96-97+99.

[2] 崔永刚 . 医疗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探讨 [J].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4(07):91-93.

[3] 郑晟 , 金冠楠 , 陈诗超 .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医疗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J]. 居舍 ,2024,(02):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