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张韶轩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100081
高等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应用PBL 教学模式开展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PBL 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一、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PBL 教学模式以问题的设置为基本导向,能够使教师精准把控学习的重难点,确保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流程的出发点和主线,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校舞蹈教学聚焦形式美与情感表达,推动学生身心发展与文化认同 [1]。而PBL 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落实学生的主体身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PBL 教学模式对高校学生舞蹈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该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2]
二、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课堂问题设置
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3]。在应用PBL 教学模式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优化课堂问题设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要深刻解读PBL 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PBL 教学模式的科学应用方法,并根据具体学情将其应用到舞蹈教学实践中,从多个方面考虑来设定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中应用PBL 教学模式时,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准定位学情,明确PBL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在舞蹈风格特征的掌握上,通过藏族舞蹈基础性训练、步法训练再到学习风格组合,使学生从肢体语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把握藏族舞蹈的独特风格韵律。在表演能力上,使学生通过系统性地训练丰富肢体语汇,逐渐具备基本表演能力。在编排能力上,培养学生在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艺术创新能力。了解藏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提升舞蹈编排能力。以此为教学导向帮助教师牢牢抓住教学方向,同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教学问题,确保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二)创设适宜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要提升舞蹈教学效果,落实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要形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应用PBL 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驱动学生学习,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因此,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够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又可以引发学生真实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将问题融入真实场景中,以此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将原本告知式的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践性的学习形式。
例如,在高校国际标准舞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统领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动力。首先,教师引入经典舞蹈竞赛作品让学生观赏,使学生直观感受舞蹈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其次,引出情境问题“观看这段舞蹈以后,你认为在国际标准舞竞赛中,应该怎样根据竞赛场地和评委的喜好调整舞动动作和表演风格来达到更好的竞赛效果?”使学生将自己代入到真实的竞赛场景中思考。结合前面铺垫的竞赛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并调动自己的已知经验。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使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方向,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以此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提升PBL 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三)铺设驱动学习任务,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PBL 教学模式的应用除了设置合适的问题以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作为强调身体感知和艺术表达的课程形态,需要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内化舞蹈知识。因此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在应用PBL 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完问题后,可以铺设驱动式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舞蹈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偏好等因素,提升任务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在舞蹈美育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双链驱动的形式助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分别为文化浸润思想链和AI 教学辅助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思想的发展。文化浸润方面,以学生自主探究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为主要任务。如在非遗舞蹈的学习中,采用项目化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原生传习、剧目传承、剧目创作、融合创新等学习过程,从中获取有效的文化信息和精神给养。AI 辅助方面,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借助AI 技术拓展应用实操边界,依托动作捕捉分析软件帮助学生识别关键动作发力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使学生在技术辅助下掌握身体调动的内在逻辑。
(四)搭建成果展示平台,落实科学教学评估
在应用PBL 教学模式开展高校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落实科学教学评估,有效反映学生在动作执行等方面的整体能力。教师可构建多元行为评估模型,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动态监测以及对舞蹈训练进行过程性量化。并在此过程中设置相关问题,将问题的设置从动态层面上升到文化内涵层面,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发展。
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将评价重点定位为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提升学生个体表达意识和艺术审美能力。其次,搭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以创意舞蹈竞赛、舞蹈创编主题活动等形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活力,促使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应用。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动作识别精度、文化理解深度,使教学反馈更具针对性。依托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落实科学教学评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PBL 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舞蹈学习质量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有效设置,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问题的设计要有真实性和挑战性,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PBL 教学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养成以发散性的思维多角度地审视问题的习惯,形成有关舞蹈学习的正向反馈,营造出良好的舞蹈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 白雪峰 . 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路径探析 [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5,40(03):51-55+66.
[2] 李丽娜 . 以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推进非遗舞蹈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国家级非遗舞蹈《三灶鹤舞》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21):161-163.
[3] 周思思 . 高校舞蹈学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 尚舞 ,2024,(18):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