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智能技术在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审美素养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程晓阳 全银姬

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3 沈阳市朝鲜族第二中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3

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受限于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诗词内涵、领悟意境之美,审美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取得突破,为语文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索 AI赋能诗词教学的可行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

1 AI 技术赋能传统诗词教育的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传统诗词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赋能方式。借助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等先进算法, AI 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直观的图像与声音,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AI 能够辅助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实现诗词情境的可视化与互动化,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审美力。同时,AI 还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偏好,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内容推送,突破传统教学中的统一化、模式化限制,推动诗词教学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2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的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教学面临多方面挑战。教材内容虽丰富,但教学方式仍以讲解为主,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审美体验匮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侧重字词解释与文学常识的灌输,忽视了诗词意境的创设与情感的传达,导致学生难以建立审美联想与文化认同的观念。此外,教学资源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多媒体支持的教学工具,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整体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诗词审美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局限,亟需引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革新。

3 AI 智能技术在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审美素养提升中的应用研

3.1 利用 AI 图像生成还原诗词意境画面

AI 图像生成技术依托大数据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具备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能力,能够辅助学生直观理解诗词中蕴含的画面感和意境美。在诗词赏析教学中,借助 AI 生成的图像不仅可以呈现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情境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联想,从而实现情境与文本的深度融合。在讲授《观沧海》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AI 图像生成工具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段描绘的景象视觉化呈现。通过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输入,系统生成展现大海波涛汹涌、山岛耸立、百草丰茂的图像,构建出气势宏伟的视觉场景。学生借助图像内容,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与苍茫,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与志向的远大。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图像内容展开描述训练,引导其将看到的景象与诗句对照,从而加深对诗意境的理解。应用这种“图文融合”的教学形式,诗词意象不再抽象模糊,而是具象生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语文核心素养。

3.2 运用语音合成实现多感官朗读体验

AI 语音合成技术融合语音识别、情感调节和音色模仿等多项功能,能够实现高质量、富有表现力的朗读输出。与传统教师单一声音范式不同,AI 语音合成能模拟多种音色、情感与语速,从而带来多感官朗读体验,有效增强学生的听觉审美和诗词情感理解力。

在讲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可以选用AI 语音平台生成不同风格的朗读版本,如深沉低缓、婉转悠扬、激越高亢等。借助 AI 语音工具,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营造出哀婉凄凉的暮春氛围,再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朗读得如风行月照、情深意长,帮助学生在听觉层面沉浸于诗歌情境之中。随后,教师可组织小组对比不同音色版本的朗诵效果,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情感呈现最契合诗人所表达的情绪。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从“听”中感受到语言之美,还能在“辨”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判断,促进诗词学习的深度体验。

3.3 借助语义分析辅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AI 语义分析技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词义关联、句法结构和情感倾向进行深入挖掘,能够有效拆解诗词中复杂的语言表达,辅助学生理解抽象诗意和隐含情感。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语义分析技术可作为智能助教工具,辅助教师精细化解释诗句含义,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在教授《次北固山下》一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输入语义分析平台,系统分析其主干语义结构与意象寓意。AI 可识别“海日”“残夜”“江春”“旧年”等词语在时空转换中的象征意义,输出诗句蕴含“新生”与“更替”的哲理。随后教师基于 AI 分析结果组织学生结合图表,归纳出诗人描绘春日将至、岁暮交替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还可设置对比任务,让学生将 AI 分析结果与自己的理解进行比对,发现语义差异,引发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力与审美素养。

3.4 基于个性数据推荐差异化赏析内容

AI 系统具备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根据其兴趣偏好、理解能力和学习节奏,智能推荐差异化的赏析内容,进而提升个体化学习效率和审美层次。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对关键词“昏鸦”“古道”“瘦马”“断肠人”的意象联想练习,并通过 AI 学习平台记录其关键词注释时间、词义选择倾向及赏析角度等行为数据。系统可自动识别出有学生更关注景物意象描写,有学生则偏重人物情感表达,进而推送不同层次的赏析文本,例如为前者推荐侧重环境渲染的版本,为后者推荐强调游子悲苦的分析视角。

3.5 结合智能对话引导学生表达审美感受

AI 对话系统基于自然语言理解和情感计算技术,能够模拟教学互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表达对诗词意境与情感的审美体验,突破传统课堂中学生表达意愿弱、反馈方式单一的瓶颈,增强学生主观参与及审美输出能力。在讲授《沁园春·雪》课程中,教师可利用 AI 智能对话工具设置情境提问,如“长城内外是怎样的景象?”“词人如何评价古代英雄?”等,引导学生通过语音或文字与 AI 对话系统进行交流。系统不仅能识别学生的基本回答,还能基于情感分析模型给出追问,如“为何认为‘红妆素裹’充满美感?”“‘俱往矣’是否体现词人的自信?”通过这种互动式追问,学生能够在对话中反复修正、深化自己的审美理解与情感表达。同时,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学生的表达反馈报告,供教师诊断其审美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文化理解力。应用图像生成、语音合成、语义分析、个性推荐与智能对话等方式,AI 技术为传统诗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不断优化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路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语文课堂,推动诗词教学向智能化、个性化、审美化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春林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 [J].广西教育 , 2025, (19): 46- 49.

[2] 潘国好 , 孙金敏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45 (03):50- 56.

[3] 王亚丹. 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水调歌头》为例 [J]. 汉字文化 , 2024, (02): 148-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