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保护中社区参与机制的构建及居民文化认同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刘宇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文化馆7191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全球文化政策的焦点议题。在我国,由于非遗与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保护与传承已从专家主导的技术性工程逐渐走向社会多元参与、社区自主运作的路径。社区不仅是非遗生发、演进与实践的空间场所,更是连接非遗持有者与社会大众的中介枢纽。在此背景下,推动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由“客体”转为“主体”,构建有效的参与机制,成为非遗制度体系完善的重要一环。

但现实中,部分非遗项目依旧面临居民认知度低、参与积极性不高、机制设计滞后等困境,严重制约了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围绕“如何激发社区内生活力”“如何增强居民文化归属感”展开讨论,从社区参与的制度设计、实践形态、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等角度入手,提出可行路径,助力构建共建共享的非遗保护新格局。

一、社区参与在非遗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

社区作为非遗实践的日常场域,具备天然的在地优势与文化延续基础。无论是节庆活动、民俗技艺还是语言方言,均依赖于社区内部代际间的传承与互动,这种“嵌入式”存在使社区具备不可替代的文化承载功能。

社区参与不仅是非遗保护的执行者,更是价值重构的推动者。在传统由专家主导的非遗保护模式中,社区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位置,难以形成内生动力。通过构建社区主导的参与机制,能够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非遗从“项目化保护”向“日常化传承”的转型,使文化遗产真正回归其生活本源。此外,社区还能通过组织平台、空间营造、资源整合等方式,为非遗提供持续性的传播通道与实践土壤,从而形成“社区—居民—非遗”之间的动态循环结构。

二、当前社区参与机制的现实困境分析

尽管政策层面对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制度层面落实不力的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社区参与”的政策框架,但缺乏配套的细化措施与实施路径,导致社区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参与方式,居民的积极性难以激发。与此同时,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完善,社区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缺乏必要的资源调配权与决策参与权。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非遗项目更倾向于向景区开发和文创产业集中,削弱了社区原有文化生态的主体性。此外,伴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部分居民对本地非遗项目的理解与兴趣逐渐弱化,文化认同感减退,非遗实践的生活基础出现松动。在这种多重压力之下,构建具备操作性、持续性和内生驱动力的社区参与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只有真正实现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非遗保护工作才能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社区参与机制的构建路径与实践要点

构建高效的社区参与机制,需要从制度设计、情感动员与文化认同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非遗保护由行政推动向社会协同转变。在制度层面,必须进一步明确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责范围,赋予其在资源调配、项目组织、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权,并配套激励机制,激发居民持续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层面,应注重社区内部平台的建设,通过设立“非遗工作坊”“文化议事小组”等常态化交流平台,激活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非遗的参与意识,使非遗保护回归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场景。同时,还应注重外部协同网络的构建,引导高校、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等力量与社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在引入专业资源的同时保有社区文化的在地性与活力。这种机制既需要政策与平台的支撑,也依赖居民自发的文化认同和行动逻辑,唯有将非遗深植于社区生活结构中,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保护与活态传承。

四、文化认同提升的策略与文化环境营造

文化认同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与群体交流中逐步生成的过程。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应着力唤起居民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使非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根植社区土壤。为此,首先要推动非遗教育内容的本地化,通过在社区学校、文化讲堂中设置相关课程,结合互动体验、口述历史、传统节庆等形式,增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亲近感与理解力。另一方面,应注重社区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将非遗元素有机嵌入街道景观、公共艺术、社区展陈等日常环境之中,让居民在日常出行与生活中自然接触、感知与记忆非遗文化。此外,还需鼓励居民亲身参与非遗的创作与传播,例如开展“我与非遗”的影像记录、组织社区非遗文创项目、设立群众参与的故事讲述平台等,使非遗从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内容。唯有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将认同转化为行动力,使社区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托和文化自觉的生成场。

五、结语

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保存文化样态,更重要的是唤醒公众尤其是社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构建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是推动非遗保护从“外在干预”走向“内生驱动”的关键途径。当前,非遗工作面临社会结构转型、生活方式多样化等新挑战,唯有将居民真正纳入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核心环节,才能确保非遗在新时代的延续与活化。未来,应在加强制度保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社区动员为支撑,打造“人人参与、处处有非遗”的良性生态,促进非遗与社区共同成长,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成 . 浅析社区参与非遗项目保护与创新机制的构建策略 [J].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4,(15):31-33.

2. 胡昌领 , 邹序桂 . 社区参与传统武术非遗系统性保护探究 [J].体育文化导刊 ,2022,(01):72-78.

3. 王刚 . 群众文化赋能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J]. 云南画报 ,2025,(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