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应用型民办高校财经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研究
李双双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天津市 301800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正经历重大调整,财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突破传统核算技能范畴,转向兼具数智化工具应用能力、复杂业务研判能力与行业场景适配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全新要求与挑战。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民办高校依托企业投资背景,在产业学院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决策机制复杂、模式选择困难等多方面挑战。
本文立足天津地区特点,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探索应用型民办高校财经专业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以期丰富产教融合理论,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提供借鉴。
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国外研究进展
学术界普遍认为,1998 年英国出版的《产业大学:创建全国学习网》是现代产业学院的起源,英国首次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绑定。[1]。2004 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创意产业学院”更是将产业引入校园的典型范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教融合的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兴起不同的产业学院模式,如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日本“官学产”模式、澳大利亚“TAFF”模式[2]。总的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国内较早。
1.2 国内研究进展
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产教融合”概念,为产业学院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2017 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20 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政策密集出台,明确要求本科院校“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业学院从职业院校向本科院校延伸。
根据知网文献资料统计,截至 2025 年 8 月,“产业学院”相关文献共4565 篇,但聚焦民办本科财经专业的研究仅9 篇,存在显著缺口。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应用型大学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研究力度还比较弱,学者们大体上从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3]、实践情况[4]、困境[5] 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内产业学院建设呈现“工科先行、文科滞后”特征。公办院校如天津财经大学“数智商业产业学院”通过“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校企协同,但民办院校因决策主体多元,难以直接套用该模式。财经专业因就业领域分散,产业学院模式选择较工科更为复杂,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职业院校,本科层面仍以经验总结为主。
2 应用型民办高校财经专业产业学院建设现状与问题
2.1 建设现状
财经专业产业学院建设中,部分院校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设审计、税务等方向的实训项目;部分依托投资方资源,联合多家企业构建综合实践平台。范围内天津财经大学“数智商业产业学院”通过校行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举措,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在办学机制上的差异,使其模式难以直接套用。
2.2 建设困境
民办本科财经专业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两重困境。一是决策机制不畅。民办院校存在投资方、学校管理层、合作企业等多个主体,各个主题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资源投入等方面比较容易产生分歧,一定程度上降低决策效率,影响建设进程。二是模式适配性不足。财经专业学生就业存在多样性,这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如何结合财会专业特征与民办院校的企业背景优势,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仍是尚未解决的难题。
3 应用型民办高校财经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3.1 构建多元共治的决策机制
产业学院要想达到高效运行的目标,首先要协调多方利益。明确好民办院校投资方、学校、企业、行业学会等各方的权责边界。如投资方主要负责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不干涉教学管理;学校主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日常教学;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行业协会提供标准认证支持。通过成立理事会,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将企业满意度、学生就业质量等作为决策评估指标,建立权责明晰、高效协同的组织框架。
3.2 创新分类适配的建设模式
结合财经专业特点与民办院校优势,可采用两类建设模式。专业聚焦模式:依托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聚焦审计、税务等细分领域,打造特色产业学院,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综合协同模式:联合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构建“多企业”平台,覆盖投融资、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通过轮岗实训、项目合作等提升人才综合能力。民办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投资背景,整合资源,选择与自身优势匹配的模式。
3.3 深化校行企三维融合机制
课程体系需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联合天津会计学会等机构,将行业最新规范、实操案例融入课程,开发数智化特色教材。实训基地建设应注重与实际工作场景的融合,引入智能审计、业财一体化等系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师资互聘机制,推动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交流,邀请行业精英参与授课,优化师资结构。
3.4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对接京津冀应用型高等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讨会成果,加强与区域内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总结共性经验与区域特色。推动实训基地共享、资格证书互认,提升人才区域流动性。借鉴其他地区成功案例,结合天津产业特点,形成兼具普遍适用性与地方特色的建设路径。
4 结论
应用型民办高校财经专业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立足自身特色,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决策机制、创新分类适配的建设模式,深化校企行融合,从而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在后续研究中,通过扩大样本范围、开展跨区域比较分析、加强对建设模式的长期跟踪评估等方式,为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培养符合财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娅 . 英国政府促进大学与产业合作的机制与启示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36(09):106-111.2. 王克朝 , 王君 , 黄永辉 . 新工科背景下产业学院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理路分析与实践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43(06).3. 林健 , 耿乐乐 .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 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01):6-13.4. 王力纲 , 陈文静 , 白秀梅 . 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1-7).5.张元宝,杨国兴,毛防华.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 江苏高教,2023,(07).基金资助:2024 年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产教融合分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BAICJ2025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