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N模式助力区域教师能力提升
程璟
肇庆市高要区教师发展中心
关键词: 1+x+N 模式;教师能力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现实矛盾
高要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着三方面的矛盾问题:专职教师占比低于 12% ;新教师教学经验传承机制存在缺失;城乡学校教研协作出现断裂。2024 年的调研结果显示,超半数教师提出培训缺乏持续性导致培训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效果不佳,导致活动课程实施流于形式。 针对上述问题,“1+X+N ”模式以系统性培训为根基,着力破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瓶颈。
二、 “1+X+N ”模式应用
基于“新教师 - 骨干教师 - 名教师”不同能力发展阶段,依托““1+X+N ” 双轨分层模式赋能教师能力提升。其中,“1”指系统性教师培训;“X”为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或名教师工作室师徒制;“N”为教育讲坛、送教下乡、工作室结对共建等多平台协同模式。
(一)新教师培养
通过组织开展针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解读,以及基于“三环十导”模式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培训,内容涵盖从理论学习到应用讲解,助力新教师夯实专业基础。同时,依托骨干教师结对帮扶机制,针对新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实施个性化指导,以提升其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能力。
以“我在高要过大年”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指导教师围绕“准备—实施—总结”三个环节,为新教师的活动设计提供指导。在不同环节中,以十种指导课型为参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跟踪指导新教师如何给予学生适度引导,助力新教师完成整体活动。
(二)骨干教师培养
为提升骨干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引领能力,区教师发展中心设计了基于课程指导纲要与“三环十导”模式的进阶性培训,内容覆盖课程资源整合、教学评价优化以及跨学科项目设计等关键领域。同时,依托工作室主持人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借助“示范引领 + 任务驱动 + 协同研究”的模式,推动骨干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教师工作室通过“群组式”团队协作与“手把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骨干教师绘制成长蓝图。在《“本”地特色资源赋能:区域工作室平台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构建共同体学习小组,通过集体备课、合作研究、汇报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此外,针对乡村教师的个体需求,开展“一对一”课堂诊断,以解决资源开发、评价设计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三)工作室主持人培养
工作室主持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其自身素养与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工作室的整体效能。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此开设了专项研修课程,聚焦于课程领导力、团队建设、课题研究等核心能力的提升,帮助主持人构建系统的专业发展框架。与此同时,通过搭建多平台协同机制,如教育讲坛、送教下乡、与优秀工作室结对共建,进一步拓宽主持人的视野与影响力。以送教下乡活动为例,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学校,结合当地资源开展实地教学研究,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实践能力,也锤炼了主持人的组织协调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践成效
经过系统培训与实践锻炼,新教师逐步实现从“模仿教学”到“创新教学”的转变,骨干教师则在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方面崭露头角,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更是在组织管理与专业引领方面展现出卓越能力。三类教师群体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域”的良好格局,推动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活动设计的规范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等均得到显著提升。 特别是在乡村学校,随着城乡教师交流的日益增多,乡村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研究逐步深入。在 2025 年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选中,一位乡村教师提交的论文荣获三等奖,实现了该奖项获奖数量“0”的突破。
同时,教师能力的提升切实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避免活动流于形式。调研结果表明,课程实施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实践成果的展示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涵盖手工制作、田野调查、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构建起“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有力推动了课程质量的持续提高。在具体实施环节,名教师工作室通过定期组织课程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研修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推动了教学行为的持续优化。
区域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出规模化与精品化的发展态势。截至 2025年 7 月,在基于本土资源开发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区骨干教师设计并实施的活动案例荣获区一等奖,在区名教师工作室引领下的两个活动案例获得省级案例推荐。
四、反思与展望
“ 1+X+N′′ 双轨分层式教师培养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在标准细化与实施路径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可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核心能力需求,构建更为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目标导向与过程指导的精准度。同时,可依托 5 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强化跨校、跨区域的经验分享与协同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全方位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乐素芬 . 综合实践活动 20 年区域生长:宁波北仑经验[C]//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 . 当代教育评论(第十四辑).2023:62-65. DOI:10.26914/c.cnkihy.2023.094287.
作者简介:程璟,1985 年8 月生,女,汉族,籍贯广东,研究生学历,中小学英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英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