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都督夫人礼佛图》论唐代“ 女着男装” 现象

作者

滕甜甜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20 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考察时记录了《都督夫人礼佛图》。该壁画被创作于唐代,主要记录了都督夫人王氏与二女及十二名侍女礼佛的场景。本文从贵族女子身后的“侍女群体着男装”现象入手,对于唐代女着男装盛行的缘由进行分析,并且讨论其背后的社会含义与现代影响。

一、《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女着男装形象分析

《都督夫人礼佛图》(图 1)采用尊大卑小的中式构图,共画十二人像,以都督夫人王氏及其二女为主体人物,九位侍女位于主人身后,明确的区分出身份等级差异,三位贵族女子皆穿着典型的唐代女性服饰——襦裙,雍容华贵。九名侍女则穿着男装,以圆领袍衫搭配革带、幞头为标志。

在九位侍女中有三人佩戴着黑色幞头,据文献记载幞头起源于后周,在唐朝时已成为男性最普遍的首服,唐初流行“平头小样”即平顶式巾子;盛唐时流行“软脚幞头”即脑后两巾脚垂以为饰。如仔细观察可发现侍女的幞头样式与男子的并不完全相同,极有可能是当时流行的“秀额罗幞头”(图 2), 即以轻薄的罗纱为材料,佩戴时并不似男子那般将发髻全然束紧于内,而是有意无意地展露出开阔的前额,甚至隐约可见云鬓轮廓。幞头细节的改变说明了唐代女性在采纳男装时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进行了巧妙的女性化改造,充分体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包容与创造性。

图中侍女主体服装为圆领袍衫(图 3)。这种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常见的服饰之一,通常为窄袖,典型特征为圆领。其原型为游牧民族为便于骑射而穿的服装,经南北朝民族融合后,成为了隋唐时期男性的主流服饰。 在袍衫外,侍女们于腰间系有一条皮革制成的腰带即革带。革带是唐代男性的标志性配饰,用以束腰并悬挂杂物,女性则通常披帛丝带装饰。因此,侍女们对于革带的使用是完全男性化的。

由此可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侍女的服装是唐代女着男装的典型代表。

图1.《都督夫人礼佛图》 图 2. 秀额罗幞头 图 3. 圆领袍衫

二、唐代女着男装现象形成的缘由

这种女着男装的现象之所以在唐朝盛行,是由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民族交融与胡风流行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大量西域人口涌入中原。胡人骑马射箭,穿窄袖长靴,与传统襦裙相比,给唐代女性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与吸引力。加之此时由于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唐高祖李渊母亲的宗族是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朝皇室本身就有部分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包容与开放态度,推动了胡风的流行。因此,女性穿着男装胡服,其实是社会风气与流行在个体上的表现。

2、思想开放与包容自信

唐代与外界交流频繁,在贸易之中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物质基础的提升带来了自信与思想的开放,社会对于女性的改嫁、社交、对外活动包容度更高,男女相遇可以攀谈同行甚至自由恋爱,这种相对开放与自由的环境,使得女性在服饰上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3、宫廷女性引领与女性地位提升

唐代的女着男装也可以视为是一种上行下效的时尚传播,《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高宗曾在宫廷设宴,太平公主着标准的男装“紫杉、玉带、皂罗折上巾”舞蹈,以及武则天女皇登基,本身就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挑战与颠覆,其执政期间女性地位显著提升,穿男装可被视为女性对于男性权力的模仿。并且唐朝女性经常进行外出活动,参与马球,骑射等体育运动,男装相比于宽大的襦裙满足了活动的需求。因此,女着男装是女性地位与生活方式改变的外化体现。

三、唐代女着男装的文化影响与现代意义

唐代女着男装之风,展现了时代的开放与发达,具有超越时尚价值的深层含义。

1、丰富中华服饰文化,打破礼制常规

女着男装为中国古代传统服装增添独特的形态。有别于严谨的男装与女装的划分,这是一种服饰的融合,打破了性别对立的局面,展现了美的多种可能性。中国的传统儒家礼制思想强调,服饰是“辨贵贱、明等级”的工具,其中就包含了明确的性别划分作用,而唐朝的女着男装正是对这一传统的挑战与反叛,相对地体现了唐朝先进、包容的社会精神。

2、成为盛唐视觉符号,滋养后世艺术创作

女着男装从来都不仅仅是服装代表,他所体现的是初盛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自信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如今对于唐朝的印象之中,“女着男装”早已成为了这个盛大时代的文化符号之一。并且在如今的影视剧中,对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唐代女性的形象进行塑造时,“女着男装”的运用几乎已经成为了固定的视觉表现形式,直观传达她们的智慧,果断与权力。

3、成为现代“中性风”的历史先声

在如今的时尚流行中,“无性别主义”风潮受到关注,模糊性别界限的设计已成为流行趋势。西方的 Coco Chanel 设计出第一条女性运动裤,打破了男女性别界限,而唐代的女着男装则是比西方更早的,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规模的“中性风”实践。这表示具有打破性别意义的服饰并非西方独有或现代独创,中华文化自身早已蕴含着包容与多元的因素。暗含服饰应服务于个体的表达,而非社会性别规训的意味。这为当代中国设计师在进行“中性风”设计时寻找本土化的设计灵感、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侍女服装,可以观察到唐代女着男装现象的流行,这是由社会思想的开放、民族的交流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唐代自信昂扬的精神与开放松弛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成为了后世艺术的创作源泉,不仅是服装史中的灿烂文化,更是唐朝盛世的辉煌象征。

参考文献:

[1]任宏丽,张志春. 浅析唐代女着男装的独特现象[J]. 随笔,2007:30- 32

[2]谭重言,刘裕伦,陈梓森 . 胡服盛行与女着男装 —论唐代前期服饰风尚与女性社会地位关系[J]. 文博,2019,4:69- 75

[3]文曼妮 . 浅析唐代文化活动对女着男装的影响[J]. 中国民族博览,2017:189- 190

[4]贺亚莉,张志升 . 唐穆泰墓出土彩绘文官俑女着男装艺术形象考[R ]. 甘肃: 庆城县博物馆 ,2025:2- 23

[5]张江 . 唐代“ 女着男装” 现象研究[J]. 艺术百家 .2016:120-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