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角下“5G+ 专递课堂”赋能初中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项目式学习路径探索

作者

何海燕

福建省惠安科山中学 362100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真实情境创设”“信息技术融合”“价值引领贯穿”等核心理念。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 5G+ 教育”融合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互联网 + 教育”新生态。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5G+专递课堂”技术手段,重构课堂教学形态,实现数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线教师亟需思考的课题。

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整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契合新课标对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为依托,探索“ 5G+ 专递课堂”赋能下的项目式学习模式,旨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5G+ 专递课堂”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政策背景与技术支撑

“5G+ 专递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依托其高速率、低延迟、广连接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跨地域的实时教学互动,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优质数学教育资源。

(二)课程改革对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传统课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理解的需要,而“ 5G+ 专递课堂”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VR)、AI 等技术手段,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学习兴趣。

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开展“三个课堂”建设,其中“专递课堂”作为核心内容之一,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实施路径。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也为融合实践奠定了基础。随着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具备将“ 5G+ 专递课堂”有效融入教学的能力。

“5G+ 专递课堂”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回应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路径。

三、“5G+ 专递课堂”赋能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路径

(一)构建基于5G 网络的项目式学习平台

依托 5G 技术特性,构建集教学资源管理、学习任务推送、实时互动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于一体的项目式学习平台。平台应支持多终端接入、跨区域同步教学与异步协作,并具备智能学习分析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并与“专递课堂”系统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教学融合。

(二)设计跨学科融合的真实项目任务

教师可围绕社会热点、真实生活情境设计项目任务。例如围绕“智慧乡村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主题,融合语文、历史、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调研、设计、创作与展示。项目任务应注重问题驱动与成果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合作意识。

(三)实施基于协作学习的项目推进机制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借助 5G 网络,构建跨校、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推动城乡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通过线上分组协作、远程专家指导、虚拟实践基地等方式,打破地理与资源限制。教师应作为引导者与协作者,推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四)推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在“5G+ 专递课堂”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应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平台采集数据,对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能力、成果质量等进行多维度评估。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并作为教学改进依据,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系统。

(五)完善师资培训与机制保障体系

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推进,需提教师项目设计与跨学科教学能力。依托 5G 网络开展远程教研与培训,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等,为融合实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基于华师大版教材的项目式学习案例设计

项目一:“校园节能计划”——基于一次函数的数学建

1. 项目目标

本项目以“一次函数”为核心知识,结合“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校园用电情况,提出节能方案。目标包括:

- 理解一次函数的实际意义,能用函数模型描述现实问题;

- 培养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提升问题解决与团队合作能力;

- 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2. 任务设计

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据采集。学生分组调查校园各教室、办公室的用电情况,记录每日用电量,并绘制用电变化曲线。

第二阶段:函数建模。根据采集的数据,利用一次函数建立用电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用电趋势。

第三阶段:节能建议。基于模型结果,提出减少能耗的具体建议,如关闭闲置电器、优化照明时间等,并撰写《校园节能倡议书》。

3. 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校园用电数据新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新知学习:结合教材中一次函数的内容,讲解建模思路。

项目实施:学生分组完成数据采集、建模与建议撰写。

成果展示:组织成果汇报,评选“最优节能方案”。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强化环保意识。

4. 课程思政融合

通过“双碳”政策背景的引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资源浪费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项目二:“社区人口结构分析”——基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项目目标

本项目依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调查人口结构,提升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认知与公民意识

2. 任务设计

项目任务分为四部分:

- 社区调研:学生分组前往附近社区,对居民年龄、性别、职业信息。

- 数据整理:将调查结果分类整理,计算各年龄段人数占比。

- 图表展示:使用频数分布表、扇形图、条形图展示数据。

- 分析报告:结合数据,分析社区老龄化趋势、劳动力结构等问题,并提出建议。

3. 教学流程

-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某社区人口结构图,引发学生兴趣。

-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 社区实践:学生实地调研,完成数据采集与初步整理。

- 项目展示:各组展示图表与分析报告,教师点评并引导讨论。

-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报告提交给社区居委会,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

4. 课程思政融合

通过社区调研,增强学生对基层治理的了解;在数据分析中培养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通过建议反馈,提升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五、新课标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育人价值与实施建议

(一)育人价值分析

1. 促进核心素养发展:通过真实问题解决,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

2. 增强综合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强调跨学科整合与合作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3. 深化课程思政融入: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项目任务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 助力教育公平与资源共享:“ 5G+ 专递课堂”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促进教育公平。

(二)实施建议

1. 加强教师培训与技术支持: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除传统笔试外,应引入过程性评价、成果展示、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3.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校应积极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设5G 教学平台、智慧教室等基础设施,保障项目式学习顺利开展。

4. 推动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教学共同体,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协作,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5.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在项目设计中注重学生兴趣与能力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主题、参与任务分工,提升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六、结语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引下,项目式学习已成为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借助“ 5G+ 专递课堂”技术平台,不仅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方式,更能实现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落地策略,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

未来,将继续深化“ 5G+ 专递课堂”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实践,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提升育人实效,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教育部等六部门 . 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Z]. 2021.

3. 陈丽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2): 45- 49.

4. 王晓燕 . 5G 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0(12):88- 92.

5. 张敏 .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2(06): 33- 35.

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第二批)课题《“ 5G+ 专递课堂” 赋能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育人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QG1452-1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