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中多模态表达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李素珍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初级中学
引言
课堂中常见的“命题 ‑ 审题 ‑ 列提纲 ‑ 成文”流程在培养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容易固化学生的表达框架。随着图文混排与短视频阅读成为日常文化景观,单一书写方式与真实语境之间的张力愈加凸显。多模态表达理论强调符号互补与意义重组,其核心特质——转化、并置与融合——与写作中“立意 ‑ 取材 ‑ 构思”环节天然相契合。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图像和声音的感知敏锐,情感表达需求强烈,若能以多模态方式进入写作,将为创造力的萌发提供更开阔的场域。
一、理论视角与概念阐释
(一)多模态表达的内涵
多模态表达并非复杂技术的堆砌,而是对日常符号经验的自觉调动。当学生观察一幅照片、倾听一段旋律、模仿一个动作时,思维会在视觉、听觉与动作记忆之间频繁跳跃,这种跨通道联想为后续的语言组织注入活力。符号学视角认为,一个意象在不同媒介中的再现本身就是重新编码的过程,因而多模态写作可以视为连续的“再造”实践,鼓励学生打破单一路径,尝试多向思考。
(二)初中语文写作的核心素养要求
教材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写出人物特点”“学习抒情”等,均指向打开感官和情感通道。图像记录生活细节、声景凸显情绪色彩、动作呈现人物性格,这些都是文字之外高效而生动的表达手段。将它们引入课堂,有助于落实单元目标的同时,促成综合语文能力与创造力的同步发展。
(三)创造力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创造力包含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多模态表达的加入让素材来源更广,思维转换更自由,因而有助于流畅与独创的提升;同时,媒介间的折返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主题,进而强化变通性;当学生以图像草稿或分镜脚本打底,再细化为完整文字,精密性也会在反复修订中慢慢显现。
二、课堂情境构建与资源准备
(一)贴近生活的主题选择
教材中“校园的早晨”“秋天的思念”等范文向学生展示了从熟悉场景切入写作的路径。在多模态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手机拍摄清晨校园光影,记录鸟鸣与朗读声,再以组图或短音频触发联想,将范文中的叙事结构自然迁移到个人体验中。
(二)多元符号资源的简易获取
校园与家庭场景已经蕴含大量可用素材:公告栏里的手写标语、走廊尽头的夕阳倒影、雨后操场上的水洼,都为图像观察提供便利;校广播与课间谈话可成为声景抓取的源头;而体育课中的队列动作则能转化为人物描写的肢体模板。教师只需提供共享文件夹或纸质画板,便能帮助学生积累跨媒介素材。
(三)学习共同体的协同作用
多模态写作过程中,同伴互助不仅体现在意见交流,更体现在资源共享。例如,一名学生拍摄的“树叶剪影”可在组内轮流触发不同主题:有人写自然气息,有人写离别情绪,有人写母亲缝补衣袖的侧影。如此协同让素材呈现多重价值,激活集体智慧,也弱化了个体技术差距对课堂进度的影响[1]。
三、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再优化
(一)感官激活:图文之桥
文字往往抽象,学生在构思时容易陷入空泛的形容词累积而忽视画面感。借助生活摄影,可让学生先观察色块、光线与人物动作,再用联想将视觉元素译为叙事细节。这种“看图—置词—扩句”链条契合“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的写作指导要点,能在最短时间激活学生的感官记忆,帮助学生发现素材背后的情绪密码。
例如,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依次播放“晨雾操场”“雨后石径”两幅校园静景,引导学生用“朦胧”“涌动”“静谧”给画面贴签。随即要求在每张照片下补写约一百字情境描写。一名学生先写出“朦胧的雾锁住跑道”,却觉得单句乏味,于是加入人物动作:“远处的同伴屈膝系鞋带,白气从口旁散开”。再添听觉细节:“朗读声割破雾层,一声比一声高”。整段文字因动态与声响的融入而层次分明。另一名学生面对“雨后石径”照片,起初只列出“湿”“冷”“反光”等形容词,经过同伴提醒后补充“蝉声在水珠间折返”“落叶黏在鞋底写意秋天”画面意蕴立刻丰盈。该活动让学生切身领悟到——形容词只是通向图像的钥匙,动作、声音与情感才是唤醒读者视觉体验的真正力量。
(二)声音牵引:声景书写
细听环境音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能显著提升学生对节奏与象征的敏感度。课堂中,教师先播放雨声、校钟、体育场广播等短片段,让全班闭眼,用线段、折线或色块在纸上描画听觉节拍,再将图形释义为诗性语句。此举顺应“学习抒情”板块对真情实感的追求,训练学生在声画之间自由切换,逐渐形成立体化表达习惯。
例如,雨声片段持续三十秒,滴答起伏清晰可辨。一名学生以浅灰粗线标记“嘀嗒”,以深灰长线标记“潺潺”,随后写下:“雨点像织机推梭,匀速穿过午后的薄纱”。教师追问“推梭为何匀速”,他补充:“因为风在屏息,连树叶也不敢插话”。另一名学生将体育场广播声先绘成波浪,然后写道:“每一次提示音都是站立在坡顶的旗手,一声令下,红白校旗就用尽力气奔跑”。在回读阶段,两位学生发现文字节奏与波形走向高度吻合,彼此借鉴后分别在诗行里加入“间歇静默”“回声回环”等衔接词,使情感递进更自然。通过如此“声—画—诗”三步走,学生不仅学会捕捉听觉意象,还在句式长短和停顿设置上获得直观体验,抒情作品因而更显真切细腻[2]。
(三)动作共鸣:情境演绎
肢体演绎能把抽象情境具体化,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微动作与心理暗流。教师选取写作任务“写出人物特点”中的“课堂关怀”主题,让小组用简单道具重现师生互动:递作业本、俯身辅导、擦汗微笑等动作被放大后,学生在观察与模仿中感知细节的温度。
例如,某组决定呈现“粉笔滑落”瞬间:扮演教师的同学低头拾粉笔,另一名学生起身帮忙,角落里第三名学生悄悄记下这一幕。表演结束,记录者写道:“那一弯腰像压低的云,肩膀与黑板擦出一线粉白光;我以为老师会慌乱,却看到他顺势把粉笔旋成圆舞,尘屑像小雪点在空中翩跹。”同组成员补写内心独白:“我的手伸出半程停住,因为那抹微笑竟让时间变慢。”全段文字逾二百五十字,呈现动作、神态与心理的连环反应。通过先演再写,学生体会到微表情与动作细节在塑造人物时的分量,并在写作中主动调度感官和情感资源,提高了人物刻画的真实度。
(四)媒介融合:微短片脚本
将日常记事任务拆解为镜头脚本,既能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又能让学生在镜头节奏与语言节奏的对照中学会精简。教师先示范把一篇两百字日记转化为30秒分镜表:6个镜头依次标注取景点、人物动作、对白与背景音。随后要求学生反向操作——把分镜再译为凝练叙事段落,让文字与画面交互检验。
例如,一名学生以“社区义卖日”为主题设计分镜:镜头一俯拍摆摊全景;镜头二特写零钱罐;镜头三侧拍少年招呼客人;镜头四仰拍天空风筝;镜头五回到摊位售罄特写;镜头六夜幕下收摊背影。反译成文字时,他将原本松散的记叙压缩为“铺展—聚焦—升腾—回落”四段,每段四十余字,总计一百六十余字:“长桌像一条被阳光牵出的金带,小旗晃动;硬币叮当落进罐底,奏出午后的节拍……夜色低垂,我们拖着空空的布袋,笑声在巷口回旋。”结构紧凑,情感渐进。此番练习使学生感受到镜头切换带来的节奏变化,并在文字修订时更加注意场景衔接与情绪高潮[3]。
(五)循序评价:自评与互评
多模态写作形式多样,评价若只盯住字数和语法易抑制创意。课堂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贴合度—符号协调度—情感真挚度”顺序自查作品亮点,再互换文本,从读者视角提出下一步改进方向。
例如,某位学生把“雨后石径”作品的一张图片、一段文字和一段录音剪辑成PPT,他先自评:“图像与文字吻合,但声音偏弱。”同桌阅读后回应:“雨声里夹杂脚步声能增加临场感。”作者据此补录“踩水鞋底吸附声”,合成后再次播放,班级同学一致认为画面层次更立体。教师随即投影此案例,指出“声画互补让意象更饱满”,鼓励其他同学也在下一次任务中尝试“缺口修补”思路。这种评议过程既保护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又通过同伴视角不断刷新创意边界,进而形成“自反思—互激发—再完善”的循环。
四、结束语
多模态表达为初中语文写作课堂开启了新窗口,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官世界,在看、听、演、写的循环中滋养创造力。实践表明,简单易行的图像触发、声景联想与动作演绎足以让文字焕发新的张力。当写作不再被视为“硬笔加稿纸”的单一活动,学生将在丰富的符号对话中感受到语言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未来,随着教学资源与媒介素养的不断积累,多模态写作必将成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集泓.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以《中国石拱桥》为例 [J]. 考试周刊 , 2021, 000(058):22-23.
[2] 李秀珍 . 基于新课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意激发与实践探索 [J]. 作家天地 , 2025(13).
[3] 李坚. 基于新课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模态教学策略研究:以数字化工具为视角 [J]. 爱人 , 2023(4):0173-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