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健美操的训练研究

作者

施少兰

晋江市紫峰中学

引言: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目标转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健美操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中药自成部分,把体操、舞蹈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强体质,让身体更协调灵活,还能慢慢培养其审美和团队合作意识。对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顺应教学新形势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健美操运动水平。

一、创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健美操训练中,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所以教师可以加新时代元素融入其中。比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高中生爱听的流行歌当背景乐,再把街舞、爵士舞里的经典动作编进去。街舞的活力、爵士舞的优雅能让健美操更有时代感,学生跟着熟悉又喜欢的节奏,自然更愿意动起来学、动起来,不会再觉得练习健美操是一件枯燥的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围绕特色主题设计课程,结合不同节日、季节或者体育赛事,给健美操训练增加特定的情境。比如,在春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编一套带舞龙舞狮元素的动作,学生既能感受传统文化,又能锻炼身体。而在奥运会期间,教师则可以设计一套体现奥运精神的动作,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紧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此过程中,高中健美操教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学生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健美操训练中,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

二、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标标准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应该转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体教学效果。考虑到健美操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通过日常训练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将学生科学划分为几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学生能力均衡发现。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细微动作,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会后教其他学生,大家互帮互助,指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升,呈现出一套完美的健美操,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游戏教学法也是教师可以尝试的,设计“动作模仿接力”活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依次传递某一个健美操动作并增加新的动作元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美操,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平台创新教学,在基础知识讲解阶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建立对健美操学习的初步认知。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在网上搜索一些健美操视频,专业的健美操比赛视频能够增强学生的喜爱程度,当学生在课后练习时遇到不会的动作也可以随时跟着网络教学视频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健美操水平。而且多媒体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选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与动作的配合,提高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较为机械化,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而在新课标背景下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多元化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训练成果,将注意力放在日常教学中,从学习速度、技能掌握、进步程度等方面考虑。评价主体在教师外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等,教师从专业角度给学生准确的指导和建议,学生自评能帮助其建立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查漏补缺,同学互评能促进大家互相交流。除此之外,评价方式选择上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比如以题目测试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了解程度,以健美操比赛考查学生动作流畅度、表现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促进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提升。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训练方式,保证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的健美操训练研究是必要的,其符合教学形势新要求。教师应该持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促进学生健美操能力的全面发展,推动高中健美操教学高质量开展,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广娇 , 韩丽菲 . 体育美育教学模式在健美操选项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5, 15 (14): 19-23.

[2] 杨云霞 . 高校健美操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分析[J]. 内江科技 , 2024, 45 (12): 127-128.

[3] 范蕾萌 , 陈珊 , 张琴 , 关利利 , 葛江博 . 体育美学视域下健美操教学中学生表现力的培养研究 [J]. 运动精品 , 2024, 43 (08):18-20+24 .

[4] 李静 . 啦啦操在高中体育课程推广的意义及策略探究 [J].田径 , 2023, (01):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