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捆绑·量化
王小丽
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
摘要: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探究一种既能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又能全面评估学生学习进步的教学评价策略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差异化评价策略,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差异化评价
引言:分层评价着重于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设计,捆绑评价则通过将学生以小组或师徒形式进行捆绑,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学习。量化评价则是使用具体的指标量化学生的学习进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这一差异化评价策略的探究,不仅与“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标相契合,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分层评价
1.教学评价语言要富有童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观点提醒教师,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和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烈、情感丰富且富于形象思维。他们所学的语文教材充满童趣,语言生动、形象,洋溢着儿童文学的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分层评价中,评价语言的选择尤为重要。评价语言应该融合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富含童真童趣。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符合双减政策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可以使用诸如“你的朗读就像故事中勇敢的小勇士,声音充满力量和情感”这样生动形象的评价语言。除此之外,评价语言还可以与过渡语言结合使用,以增加教学的连贯性。比如,在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可以用“就像你们精彩的朗读一样,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故事中的奥秘”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过渡不仅自然而且充满教学引导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
2.评价语言要把握好尺度
评价语言应当正面积极,鼓励学生的进步。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评价时可以更多地强调他们的努力,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着重指出他们在提升上的潜力。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评价开始于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在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教师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评价。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正面的反馈:“你今天在讨论中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这对理解故事很有帮助。”这样的评价不仅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强调讨论对学习的重要性。接下来,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复述故事的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对于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说:“你表达得很清晰,能够准确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于理解程度较深的学生,则可以强调:“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非常到位,能够抓住故事的核心。”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在学生探讨故事主题和寓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深度给予相应的评价:“你对小蝌蚪和妈妈关系的理解很有深度,展现了你的思考能力。”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整体的学习进步给予总结性评价,同时也指出改进的方向:“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理解故事和表达能力上。希望大家下次能在记忆故事细节上做得更好。”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还能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捆绑评价
1.师徒捆绑评价
师徒捆绑评价通过将优秀生和学困生两两配对,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重视他们的社交互动和个人责任感。在课堂自学课文的环节中,师徒捆绑评价的运用使得优等生(师傅)帮助学困生(徒弟)一起完成前置性作业。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优等生指导学困生提炼知识点,这不仅帮助学困生理解重要信息,同时也锻炼优等生的表达能力。练习巩固环节中,师徒捆绑评价促使优等生督促学困生温故知新,联系学法,并及时完成练习。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困生巩固所学知识,还使优等生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一个显著优点是激励性特征,它促使所有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通过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对于优等生而言,这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充分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帮助学困生。这样的互动不仅促进知识的传递,还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以小学二年级《树之歌》为例,教师首先将学生分配为“师徒”对,其中每对由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师傅)和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徒弟)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授《树之歌》中的新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师傅的任务是帮助徒弟理解和记忆这些新字。师傅可以通过讲解字的意思、构造和笔顺,帮助徒弟更好地理解每个字。同时,师傅还可以与徒弟一起进行拼读练习,确保徒弟能够正确读出这些字。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对师徒对的合作进行观察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在于徒弟是否能够准确识记这些新字,还在于师傅如何引导徒弟学习,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根据徒弟的课后作业和学习表现来评价师傅的辅导效果。如果徒弟在课后能够准确地运用这些新字,这表明师傅的辅导是有效的。反之,如果徒弟的表现不佳,教师可以指导师傅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徒弟。师徒捆绑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还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培养他们形成合作意识。
2.小组捆绑式评价
小组捆绑式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在实施小组捆绑式评价时,首先需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还应考虑他们的性格特点,以确保小组内成员的互补性。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确定组名和口号,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小组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应定期宣读各小组的组名和奋斗目标,让学生们明确自己小组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这种做法能够鼓励学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也增强他们的目标意识。此外,教师应在教室内显著位置粘贴小组捆绑评价表,实时记录各小组的表现和进步情况。这种可视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及时反馈小组的表现,激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争取更高的评价分数。在小组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长的评分以及学生的个人自评。这种综合性的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考虑到小组合作的成效。
以小学二年级《曹冲称象》为例,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曹冲称象》故事的不同方面,如故事情节、角色特点、故事寓意等。在这个过程中,增值性评价被运用到小组的讨论中。教师可以评价一个小组的创新思维:“你们小组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你们的思考深度。”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对于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教师可以说:“你们小组的每位成员都积极贡献想法,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的评价不仅表扬学生的合作态度,也鼓励他们未来更好的团队合作。在表现性评价方面,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展示自己小组成果时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教师可以赞赏一个小组的表现方式:“你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故事,既生动又具有创意,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在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创意十足”、“思维敏捷”、“团队协作佳”等表达方式,这些评价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表现,也能够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量化评价
1.研制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的研制是量化评价的基础。在制定整体性评价量规时,教师需要明确每个测评项目的评价指向,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包括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的量化评估。教师可以制定一套包括学生参与度、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并对这些标准进行量化处理。这样的评价量规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准确判断,还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中,对《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量化评价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评价标准可以设定为“优秀+”、“优秀”、“良好”和“合格”,每个等级都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优秀+”等级的学生能够完全正确且流利地背诵两首古诗。他们的朗诵声音响亮清晰,有感情,无需任何提醒。此外,这些学生能够展现出对诗歌内容深层理解的能力。“优秀”等级学生能够正确且流利地背诵两首古诗,但可能在情感表达上稍显不足。他们的声音虽然响亮,但在表达诗歌情感时可能需要轻微的提醒。达到“良好”等级的学生能较正确地背诵两首古诗,但可能在某些地方有小错误或不够流畅。他们的朗诵声音足够响亮,但在情感表达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合格”等级的学生能基本正确背诵课内的两首古诗,但可能存在一些错误,需要更多的提醒。他们的朗诵缺乏感情,声音也不够响亮。在进行这种分层次量化评价时,教师需要注意,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衡量学生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帮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不断进步。
2.设计表现性评价
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评价指标时,应分层描述不同等级水平。这样的设计使得评价更加具体,贴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于课堂发言,教师可以将评价等级分为“积极参与”、“创意独到”、“有效沟通”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行为描述和量化标准。这种分层的评价方式既能够激励学生努力提升,又能给予学生准确的反馈,指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
以小学二年级口语交际《做手工》为例,教师要合理设计表现性评价。在口语表达评价维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量化标准,评分范围从1到5分,其中1分代表表达不清晰,5分代表表达非常清晰和流畅。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手工作品时,根据他们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评分。此外,还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手工作品。在创造力评价方面,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在手工活动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通过观察学生在设计和制作手工作品时的独特性来评价。在手工活动中,学生往往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在这个评价维度中,教师可以观察并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量化标准可以从1到5分不等,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积极程度。
3.优化评价标准
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评价标准应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以考虑“思”“说”“写”等多方面的量化分数,这不仅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术表现,还能够引导他们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考深度、表达清晰度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分数,这些量化标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待改进的地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以小学二年级的《日月潭》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评价标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如“完全理解”(能够准确概括课文大意和细节)、“基本理解”(理解主要内容,但细节可能有所遗漏)、“需进一步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尚有困难)。这些标准可以量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评价标准可以包括“流利度”、“准确度”和“表达感情”。教师可以使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朗读时的流畅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日月潭的看法,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创意性”、“逻辑性”和“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教师可以量化学生的思考深度。
结语:分层、捆绑、量化的差异化评价策略不仅提升教学质量,还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包容、激励的学习环境。展望未来,这些策略的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谢林伯, 梅竞雪. 差异化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七彩语文, 2023, (44): 87-89.
[2]程茹. “因人而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差异化评价策略探究 [J]. 阅读, 2021, (87): 28-30.
[3]王丽芳. 个性飞扬,美美与共——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9, (01): 25-26.
[4]王静. 目标分层 个性评价 差异引导——浅谈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与评价的尝试 [J]. 山西青年, 2018, (22): 168.